除了捐獻與嘆息,我們還能做什么
我想提供臺灣二一大地震之后,發生于民間的一些故事,或許,我們都可以在自己內心里想一想,我愿意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
面對著汶川地震大災難,無數人都在內心里問:除了捐獻和嘆息,我們還能為災區的民眾做什么?
這一次的受害地區太巨大了,所有搶救救難工 作,恐怕將繼續至少一、兩個月以上,才能深入到每一個偏遠的地方。然而,相應的災后重建工作,也必須開始規劃了,如此才能讓重建有條不紊的展開。而這一次 因災難而全面被動員起來的人心和它所形成的民間力量,則可以在這個長期的重建過程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從臺灣九二一地震重建的經驗來看。它應該分為兩方面:第一是政府的職能所及的一切安置與規劃;其二是民間力量所可以參與發揮的作用。尤其是民間的愛心,在此次災難中,形成一股全國性的凝聚力,更是難以想象的無形力量。須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難免利益掛帥,造成價值觀的扭曲。然而,這一次的災難卻喚醒人性中最美好的良善本質,友愛互助,無私關懷,奉獻犧牲,一切只為了可以為災區做一點什么。這對塑造中國未來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轉折點。悲劇的背后,往往帶來轉變的希望。如果能善用這一次契機,好好組織民間自發性的力量,讓它成為正面而積極參與的社會改變的動力,讓新的社會價值觀成形,才真正安慰犧牲者于地下。
就政府工作看,生態系統的調查整理,是眼前 最迫切的課題。政府首先該面對的,是整個四川生態系統的改變。原本安定的山脈地質地形,有些已成土石流危險區;有些上游有堰塞湖,下游無法住人;某些公路 因為過度開發而造成崩塌危機;某些城鎮已難以生存……。為了安全,這種種調研已可以逐步開始,組成專家作分析研判。此中有一個觀念需要充份認識,那就是承認人類的渺小和脆弱。在大自然面前,該還給自然的,還給大自然,做好生態保育,不要再以人定勝天的觀念,和大地爭生存空間。在這樣的調查之后,是選擇地點 作災民安置和后續的重建工程。
至于民間可以做什么,我想提供臺灣九二一大地震之后,發生于民間的一些故事,或許,我們都可以在自己內心里想一想,我愿意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
1 石岡媽媽劇團
石岡鄉是臺中縣的一個客家聚落,一個古老的移民鄉村??图胰肆晳T聚居,保有純樸的農民傳統,整個小鎮里,為客家家族所形成的傳統“伙房”(這是客家話里的傳統三合院),是大部份人聚居的所在。然而,這些用傳統土埆所蓋起來的房子,竟成為地震中最大的災難。它沒有鋼筋水泥,只是用土塊所建,地震一來,幾乎全倒。而土埆碎裂的土粉,瞬間壓倒,窒息并埋葬了夜半睡眠中的人。尤其是來不及逃生的老人。
地震后的災區,只有帳篷,和捐助的組合屋,因為數量不足,人們用外界送來的貨柜,做成組合屋,夏日無比炎熱,冬天卻非常寒冷。然而人們只能先這樣生存下來,等待政府撥下經費,進行重建。生活如此艱難,人們不敢去回顧過去,只能先顧上眼前的生存。
直到兩三個月之后,生活安頓下來,有一個“差事劇團”,參與了重建。他們帶來的不是重建經費,而是文化工作者所擅長的劇場工作。這個以民眾劇場為中心思想的劇團,把亞洲民眾劇場的訓練方式,帶給石岡的媽媽。他們不是訓練表演,而是先讓媽媽們用自己的生活語言,說出自己的故事。
許多媽媽,一開始都不知道怎么敘述自己一生的故事,和家人苦難的死亡。他們用最簡單的語言,片片斷斷的敘述自己。然而,一開始敘說,整個生命記憶和家人過去的生活,一一歸來。許多人無法遏止的悲哭不停。一邊哭,一邊說。旁邊聽著的媽媽們,也跟著哭啊哭的。每一個媽媽的悲傷,是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他們開始真正聆聽著彼此的哀傷。
石岡媽媽月霞后來回憶說,地震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她不敢想,不敢回憶,張羅吃的,張羅住的,張羅這艱難的生活。人沒有什么感覺,只是努力活著,咬牙挨過一天又一天。直到那一夜,她和許多媽媽回憶自己的一生,無法遏止的哭啊哭不停之后,她走著夜路回家,走到半路,忽然想起一個朋友,竟也想起那朋友的電話。這時,她想,我真的想起來了嗎?于是又想想另一個朋友,電話號碼也想起來了。這一刻,她仿佛覺得腦子才真正“接通”了,所有的記憶與感覺真的回來了。
“我知道自己又活過來了!”她如此向我說。
現在的四川災區,有多少人是這樣的活著啊。一個女警,父母和兩歲大的孩子都死于地震,她什么都不說,也不敢掉眼淚,只是不眠不休的執行勤務,努力想去救更多的人,有太多人像她來不及搶救回來的父母和孩子,她不要命的想救回他們。直到她昏倒在現場。
一定還有更多人,像這一名女警,像石岡媽媽一樣,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孩子,卻在最艱難的時刻,拼了命的忍著,挨著,沒有感覺的活著。
文化人能做什么?我想到差事劇團,和他們在地方上參與重建的伙伴。他們聆聽石岡媽媽說故事,讓她們把一生的愛情與親情說出來,然后,讓他們慢慢的參與演出,演出自己的生命,自己一生的悲歡。讓壓抑著的感情,釋放出來,于是,一個完整的,有感情的心,才真正的“活過來”了。
這些石岡媽媽在“差事劇團”的協助下,后來組成“石岡媽媽劇團”,到臺灣各地去表演,讓更多的災區民眾,解開內心的郁結。他們也曾出國表演。農忙時是農村種果樹的農婦,但演出時,卻是最出色的演員。因為他們演出的,是自己的生命。
這些農村的媽媽未曾想象,生命竟可以如此,因為地震,讓生命的郁結釋放,走出另一個世界。
2 重建災區經濟
有幾個臺灣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在九二一地震后,來到產茶聞名的鹿谷。這里也是重災區。
在組合屋的初步安頓之后,居住有了著落。這 些研究生先是做社區調查,發現這里雖然以茶葉聞名,但在高山茶和外國便宜茶葉的競爭下,已經日趨沒落。年輕人多外出謀生,居民以老人、婦女和小孩居多。地震后的死傷,讓一些老人失去孩子,失去親人,變得無依無靠。有些老人甚至連自己煮食都有困難。眼前的第一要務,是先要讓老人不必再出門覓食,否則他們無法走老遠的路去吃飯。而孩子的教育,在災后更是困難。學校倒塌了,家庭破碎了,房子都沒了,誰來管孩子的教育。這只是第一課。
他們擬定計劃,為了不要讓受災者在家孤獨哀嘆,食不下咽,建立互助的公共食堂,讓每一家人出一點菜,在公共食堂一起進食;此外,還安排為無法出門的老人送餐,陪老人家吃飯;為了接續因災難而中斷的課業,他們找一些學生義務為孩子補習。然而,慢慢安頓下來之后,他們發現長久的補助不是辦法。關鍵還是要讓地方經濟發展起來,有好生活,年輕人會回來,生產會增長,整個社會才能真正活過來。
他們邀請外界了解茶葉的朋友,為地方特產的茶葉定位,再講究包裝,趁著社會對災區的重視,他們對外行銷鹿谷茶。為了便于行銷,年輕人為原本封閉的鄉村設立網站,并與一些企業連絡,當過年過節,企業需要大量購買禮品時,就特地舉辦活動行銷。有些大企業為了幫助災區,特地采購。
就這樣,這些研究生將原本只是善良的助人愿望,化為實際行動,讓地方經濟與社會連結起來,開創了另一種可能。
不僅是鹿谷。其它一些鄉鎮也是如此。石岡生產的水梨,九二一之后的次年,可能因為地層滑動,竟異樣的盛產。大盤商的收購價格大幅滑落,已經到了不敷成本的地步。當地的社會工作者利用自己的管道,向 新竹科學園區、臺北市政府等單位的朋友求助。他們在這些機構里,發動集體采購,大家集體買了分著吃。這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行銷,卻因為當地的水梨還有出路,竟止住了大盤商的削價,那一年水梨價格終于不再滑落,保住了農民的生計。
日月潭的紅茶則是另一則傳奇。原本日據時代被引進的紅茶,由于臺灣人早已不再飲用,而日漸沒落,卻因為地震后,被文化工作者發現它的歷史與特色,于是找來茶葉專家,再重新包裝,用現代的的手法行銷,成為高等的禮品?,F在價格已經高漲,成為日月潭最有特色的名茶。
這些故事,說明災區重建,不只是重建家園,還要讓地方上的人民可以自己生存下來。而經濟與生產,是非常重要的。九二一之后,原本是觀光區的日月潭與鹿谷一帶,游客都減少了,如果不發展經濟,民眾是無法生存的。
此外,一些建筑工作者也參與了災區的重建。他們知道資源有限,等待重建的地方太龐大政府的預算與工程無法顧及全面,于是他們發動捐助者和志愿者一起參與,設計簡單而實用的建筑,用最便宜的價格,利用假日,大家一起來蓋房子。許多房子,就這樣建起來了。
曾寫過《地圖上的藍眼睛》的兩位旅行作家, 為了協助當地孩子學好英文,去做義務輔導。后來災區慢慢復原了,她們留在當地開一個英文家教班。還有一些建筑師,看著學校的校園如此倒塌,痛心不堪,發動起來協助學校的重建工程。他們認為過去的校園建筑,只是一個樓房,不符合現代教育的原則,于是依照教育需要,建設出有美感與安全的建筑。
3 民間捐款要有比較好的監督與使用說明
民間可以做什么?前述例子顯示,可以做的事 太多了。每一個人,可以用自己的專業,做出奉獻。媒體工作者、文化人、劇場工作者、建筑師、經濟管理者、網絡專家、教育工作者、年輕學生、研究生等等,都 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奉獻。有些不同專業的朋友甚至可以組成一個團隊,去認養一個鄉村,一個小鎮。大家一起調時間,找資源,找人才,建立一種重建新模式。
當然,臺灣的例子不一定適用于四川,因為它的地域太遼闊,受災地區面積有臺灣三倍大,困難度高上百倍,無法像臺灣那樣一日內可以到達,但如果有心,自己調配時間,還是可以盡力做到的。
政府在政策上則可以配合民間的志愿者作適當的調配組合,將志愿者的人才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以避免所有資源用于某些媒體較重視的地方,而忽略了其它更偏遠的災區。其次,政府也必須提供相對的協助,包括政策與資源的使用。民間可以動用的資源,畢竟有限。例如某些建筑需要政府出經費,民間則可以提供設計規劃,協助監督。。
最該注意的是,民間捐款要有比較好的監督與使用說明。要知道愛心凝聚不易,如果傳出被浪費使用的情形,會讓民間的愛心冷卻。九二一之后,少數“明星災區”對大量資源挑剔,還因為重建工程,而發生貪污腐敗的事。后來發生臺風災難,民間捐款竟因此減少。不是人心冷漠,而是信任消失,民間寧可選擇自己可以信任的單位,或可以直接捐助的地方去樂捐??梢姁坌牟皇菬o限制的。它是一種人性與人心的信任,千萬要珍惜善用,不能浪費一分一毫。
心理問題也是不能被忽略的一環。不是只有災區民眾,所有參與救災的解放軍和志愿者,他們奉獻自己,在現場看見無數死難的生命,其心中之壓抑與難過,是難以想象的。救災之后,解放軍相關部門一定要做好心理輔導,讓他們釋放壓力,不要把軍人視為鐵人,人心是肉做的啊。
而今年的某些年節也會是一個難關。九二一之后過農歷年前,傳出有些災民不堪負荷與思念,自殺事件增加。這是人性中最脆弱的部份。平時可以壓抑,一旦年節來臨,回想去年此時和家人的歡聚,現在的孤單,會倍感凄涼,而失去生的意志。年節時的關懷,一定要重視,不要讓千辛萬苦救回的生命,走上絕路。
大災難也是大考驗?,F在的愛心,則是一股抵抗災難的強大力量。未來,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奉獻,成為善的集體力量,讓它成為新希望的開始。災難并不可怕,怕的是我們找不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