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風險處可控狀態——專訪環保部西南督查中心主任馬寧
“在全國尤其是西南掀起的環保風暴,在這次地震中,為我們降低了環境風險?!边@次地震之后,地震帶涉及的重大項目將重新評估。
責任編輯:趙凌 實習生 王霞
■截至目前,震區環境質量沒有異常,飲用水源較安全,未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故
■全部兩千多枚民用放射源的排查工作已經完成
■震區目前的環境風險重點是醫療廢物處理
汶川地震后,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受災面積上,飲用水源、化工帶、放射源的環境安全問題,懸在所有人心頭。
四川是中國民用放射源數量最多的省份,占全國總量的1/10。震區處在三條大江的上游,其中包括長江的一級支流,直接影響到成都市的飲用水源。重災區成都-綿陽-德陽一線,正是四川盆地的化工走廊。
地震發生不久,周生賢親赴四川。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后,這位臨危受命的環保部長,曾親眼看到人口僅為成都一半的哈爾濱因水源污染而造成的全城恐慌。
作為“地方隊”的各級環保部門此次受損嚴重。于是,一年半前成立的環保部西南督查中心,以“國家隊”的身份頂上前線,應對震后巨大的環境風險評估。
6月1日,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中國環保部西南督查中心主任馬寧。
飲用水、化工帶和放射源確認安全
民用放射源主要存在于醫院(用于放射性治療)、水泥廠(用于測算料位)、實驗室等場所。以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的情況為例,105枚民用放射源中,55枚屬于綿陽市腫瘤醫院和第三人民醫院。
每個源都存放于密封鉛罐中,劑量比較低,如果不超標,直接拿在手上也是安全的。超標情況下需要一定的防護。其危險性主要在于:外部的罐體含鉛,如果流失可能被賣到廢舊物品加工廠,由此進入民用直接接觸,危害健康。
在震區,對全部兩千多枚民用放射源的排查工作已經完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