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筆下的嬌客
素屏素屏,物各有所宜,用各有所施。爾今木為骨兮紙為面,舍吾草堂欲何之?
責任編輯:吳悠
屏風自誕生起,就備受文人騷客的矚目,經常在詩詞歌賦當中露一小臉,可謂千年“文紅”,更是詩人筆下的嬌客。在眾多詠物詩中,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三謠·素屏謠》廣為流傳。
浮雕工藝為簡單的屏風增添不少精致,鏤空處傳統云邊設計更顯其流暢線條
唐詩中百花繚亂的屏風
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后,住在廬山香爐峰下的草堂中。據其《三謠序》中記載:“草堂中,有朱藤杖一,蟠木機一,素屏風二。時多杖藤而行,隱機而坐,掩屏而臥。宴息之暇,筆硯在前,偶為《三謠》”,其中一謠即是《素屏謠》:
素屏素屏,胡為乎不文不飾,不丹不青?當世豈無李陽冰之篆字,張旭之筆跡?邊鸞之花鳥,張璪之松石?吾不令加一點一畫于其上,欲爾保真而全白……夜如明月入我室,曉如白云圍我床。我心久養浩然氣,亦欲與爾表里相輝光。爾不見當今甲第與王宮,織成步障銀屏風.綴珠陷鈿貼云母,五金七寶相玲瓏.貴豪待此方悅目,晏然寢臥乎其中。
對比了富貴人家的奢華屏障,白居易對自家的屏風發出了呼喚:
“素屏素屏,物各有所宜,用各有所施。爾今木為骨兮紙為面,舍吾草堂欲何之?”
白居易通過對素屏的歌頌,表達了自己“以木為骨”的節操。而在《琴曲歌辭·昭君怨》中,白居易筆下的屏風則透著閨怨:“只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
詩仙李白豪放浪漫,寫屏風也透著氣勢,在《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中,他以文筆作丹青,將其昔游三峽所見的天邊十二峰,“飛入君家彩屏里”,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則高吟:“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奇特的比喻折射出他不羈的靈魂與豐沛的想象。
屏風早已超越本來功用,肆意揮灑的詩情畫意盡顯其中
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善寫愛情詩,詩風纏綿悱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