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癌癥的治療出路在哪兒? ——漫談新近走紅的PD-1/PD-L1抑制劑
以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代表的抗癌新藥近年來創造了不少奇跡,這類藥物已經讓一批走投無路的患者獲得了明顯改善
責任編輯:朱力遠
正常情況下,PD-1存在于機體的殺傷性T細胞表面,PD-L1則位于組織細胞表面,兩者關系如同鎖孔與鑰匙,相互扣成一環。當PD-1和PD-L1呈嵌合狀態時,T細胞功能被封閉,作用得不到發揮。這樣組織細胞能免受T細胞攻擊、受到保護。巧合的是,癌細胞表面也有PD-L1存在,在此情況下,即使PD-1能識別出癌細胞,T細胞也會因其功能失調而發揮不了殺傷作用。由此看來,要想重塑癌患者機體免疫系統功能、發揮其抗癌作用,首先就要將那些已與癌細胞結合的PD-1或與T細胞結合的PD-L1解脫開來,使T殺傷淋巴細胞作用不受束縛、發揮對癌細胞的殺傷功能。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
以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代表的抗癌新藥近年來創造了不少奇跡,這類藥物已經讓一批走投無路的患者獲得了明顯改善,其中不乏從瀕危狀態中挽救過來并獲得長期生存的患者。
由于在治療方法和預后狀態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故有人以有無涉及淋巴結或組織器官的浸潤和轉移為界將實體癌劃分為早、晚兩期,這也是為了方便表述或交流需要。這種分類的缺陷在于不夠細致,且也不能反映出癌的本質。近十多年來不斷有人提出將一套全新的癌癥分子病理學診斷標準引人臨床,但這種劃分又因過于專業和技術要求太高等諸多問題而遲遲不能落地。
晚期癌治療過程中常常由于摻和著大量難以割舍的親情,從而使得進一步的決策變得更加困難。此時,若繼續治療已是黔驢技窮,選擇放棄卻又不情愿。在這樣的窘境下,病人或病人家屬只得接受一些姑息性方法維系生命,生活已無尊嚴和質量可言。
盡管晚期癌癥在癥狀和體征方面因個性差異而不同,但在生命結束前所面臨的場景卻又是驚人地相似,如同油盡燈滅,一步步邁向死亡。面對這一凄慘狀況,人們一直心存希望,希望有一天會有一種技術出現,借此能夠逆轉晚期癌患者病情,進而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態,讓那些病入膏肓的人活下來,而且還能活得好。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我們看到以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有人稱PD-1/PD-L1免疫哨卡抑制劑,以下簡稱為PD-1/PDL-1抑制劑)為代表的抗癌新藥創造了奇跡,這類藥物已經讓一批走投無路的患者獲得了明顯改善,其中不乏從瀕危狀態中挽救過來并獲得長期生存的患者。
轟動業界
2016年10月9日,歐洲臨床腫瘤學年會(ESMO)在哥本哈根召開,會上來自德國的雷克教授介紹了他們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內容是采用一種PD-1/PDL-1抑制劑,Keytruda(又稱pembrolizum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