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民間熱情,尚缺頂層設計中國公益的海外實驗

國內公益組織目前仍處于草創階段,其資源調配、機構執行和事務治理等多個方面,均與國際NGO存在差距,而“國際化”正是“倒逼機構發展”,促進國內公益組織與國際NGO對接的契機。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劉婷婷

波士頓志愿者商議基金會相關注冊事宜。(鄧飛基金會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

國內公益組織目前仍處于草創階段,其資源調配、機構執行和事務治理等多個方面,均與國際NGO存在差距,而“國際化”正是“倒逼機構發展”,促進國內公益組織與國際NGO對接的契機。

美國東部時間2017年8月1日清晨,中國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以35美元在馬薩諸塞州最大城市波士頓注冊了一家非營利機構,取名“鄧飛基金會”。

對于鄧飛來說,基金會的成立無疑是一次“飛躍”:它將在免費午餐國外項目的資金募集方式實現國際化。由于基金會多依靠在美的青年群體,鄧飛認為,這也是他本人的“突破”。他過去多關注中國問題,如今已“引導中國青年放眼海外,關切國際事務,拓展國際視野”。鄧飛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說。

6個月前,鄧飛在微博上宣布將運營多年的公益模式“免費午餐”引入非洲,為當地6所學校、1400名兒童提供早午餐。

結果,此舉引來巨大爭議,在中國擁有逾7億網民的互聯網上,鄧飛被四處狙擊。有人指責他“追求功名”,“中國孩子還有很多吃不上飯,就去支援非洲”,直言“在情感上不能接受”。一些多年的捐贈者甚至表示,要罷捐“免費午餐”。其間,也有不少支持者聲稱,公益善行不分國界,非洲孩子也有權利受捐。

幾個月來,身處輿論漩渦的鄧飛,兩面開弓,一邊向公眾解釋非洲版免費午餐不會動用國內募集資金之余,也全面宣示立場——公益組織尊重出資人的意愿,出資人要資助誰,這是他的權力。另一邊,他低調行事,在輿論狂瀾正偃旗息鼓時,與好友飛往美國,與當地華人青年協作,籌備基金會,為“免費午餐”籌措資金。

如今,基金會成立已逾一個月,該會的項目執行長吳濱告訴南方周末,他們正等當地有關部門審核通過募捐資格申請。同時,在全美各州組建以青年為主體的多中心網絡,如果一切順利,基金會最早可在9月底,面向全美公眾募捐,并于一年之內,為非洲1400位兒童募集達10萬美元,供應長達一年的午餐。

變革:公益組織開始走出國門

在中國公益組織“走出去”的過程中,有類似遭遇的,鄧飛基金會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采訪中,有至少兩名以上的國內知名基金會高層人士向南方周末透露,過去五年來,他們在開展海外項目,尤其與海外籌款相關時,不可避免地要承受來自國內的輿論壓力。但幾位負責人先后表示,包括基金會在內的社會組織走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