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走遍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江南老農治沙記
不能說是來治沙,一個老頭來治沙,一定會被當成騙子。
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婁志平(右)為任玉海(左)的農田設置懸袋沙障。三年多來,沙障累加了三層,沙丘抬高了近2米。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
13年來,從內蒙古烏拉特后旗、磴口到甘肅民勤、武威再到寧夏中衛和青海格爾木,他的足跡遍布中國西北的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你看全國最高的專家都認可了。”
不能說是來治沙,一個老頭來治沙,一定會被當成騙子。
生長在江南水鄉的婁志平,60歲前從沒見過沙漠。見慣了蔥油油的綠,14年前,有天他突然想去看看金燦燦的黃沙。
2003年,他從老家浙江嵊州驅車去內蒙古多倫。運氣不好,他來錯了地方,多倫水草豐美,轉了幾天,也沒見到大的沙漠。他不甘心,第二年找了個當地朋友,這次去的是磴口。
磴口讓他印象深刻,這一天適逢沙暴,飛沙走石黃沙撲面,似針刺在臉上,帽子、外套、褲子、鞋子里塞滿沙粒,全身裹了一層沙,灰頭土臉。
最讓他觸目驚心的是流動沙丘。像一條緩慢蠕動的蟒蛇,流動沙丘輕而易舉地抹平草地,摧毀梨園,十米高的大梨樹只剩樹梢插在沙里,沙丘還斜插進黃河,泥沙俱下被裹挾著奔向華北平原。
同行的農業大學朋友問他,“你做花卉苗圃的,能不能防沙?”
“治沙和栽培是有點關系的,不妨試試。”婁志平說。這一試,就是13年。13年來,從內蒙古烏拉特后旗、磴口到甘肅民勤、武威再到寧夏中衛和青海格爾木,他的足跡遍布中國西北的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2017年9月6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舉行,這一天,嵊州農民婁志平也參加了大會。他提出在流動沙丘頂部攔沙,為此制作的懸袋網沙障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這種在流動沙丘頂部設置沙障以固沙的技術,被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技術鑒定為,“在工程固沙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你個南方人也懂治沙?”
60歲的這一年,婁志平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跟年輕時闖云南一樣,只身跑到寧夏中衛騰格里沙漠的沙坡頭。
別人進沙漠全副武裝,他穿著夾克、皮鞋、牛仔褲,拎著一桶酸奶,不為看風景,只為觀察流動沙丘的走向。沒有風暴,沙丘像一只蝸牛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