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海舟為何公開反對甲午戰爭?
勝海舟去世后的那半個世紀里日本走過的道路,似乎證明了他對國際局勢和東亞的分析是頗有先見之明的。
責任編輯:劉小磊
勝海舟審時度勢,不愿意江戶血流成河,反對日本人打內戰,所以他跟西鄉隆盛談判,實現了“無血開城”,用今日的話來說就是和平解放。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8日《南方周末》)
“邂逅”勝海舟
最近看到有不少人寫明治維新,感覺很多國人對這個決定日本近代命運的關鍵時刻興趣不淺。筆者不是專門研究日本史的,不敢亂說明治維新有何重大意義,在這里只想聊聊一位跟明治維新大有關系的日本政治家,他就是讓日本避免了一場內戰、順利走上維新道路的大功臣,也是日本海軍創始人的勝海舟(1823-1899)。
據我管見,中國現代史上政軍兩界最了不起的日本通似乎未怎么提及過勝海舟,對日本文化的了解在國人中可以說是罕有其匹的知堂,好像也沒有談到過他。筆者不是有意要寫冷門人物以吸引眼球,而是多年前因緣湊泊讀了點他的書,覺得此人實在值得一寫。其實到目前為止,國內學界也有過一些寫勝海舟的論文,對他有褒有貶,不過恕我直言,覺得不太過癮,或是理解不到位,所以索性不揣淺陋自己來寫一篇獻丑了。
貧寒武士出身
勝海舟于1823年出身于一個武士家庭,跟曾國藩的大弟子李鴻章同歲。父親勝小吉是武士中的旗本,雖然地位很低,也沒有兒子名氣大,但因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在日本歷史上留下了名字。他寫的《夢醉獨言》,目的是為了讓子孫不要學自己的樣子,仿佛是懺悔錄了。
出生于江戶幕府即將落幕的時代,西方列強覬覦東方,勝海舟的人生注定不會安逸。十幾歲時,他就去習禪學劍,隨著年齡增長,知道世界發生了大變化,不能再因循守舊靠什么儒家的學問去保衛日本了,于是就去學習“蘭學”——西方的學問。江戶時代對跟西方的交通貿易除了荷蘭以外都大加限制,日本讀書人大都通過荷蘭了解西方文明,所以西方文明也就被稱為蘭學了。勝海舟說,他的一位老師告誡他,要救日本,唯有學習蘭學才是正途,這對他的影響很大。當然他學的西學主要偏重地理和軍事等實學。勝海舟年輕時貧窮,買不起書,手抄過日語荷蘭語詞典。求知欲被點燃后,西書漢籍日本書都讀。平仄雖然不怎么地道,也能寫漢詩。
勝海舟曾到長崎海軍傳習所學習海軍,1860年率隊乘著名的咸臨丸橫渡太平洋去美國考察四個月,新大陸的文明令他大開眼界,頗受震撼?;貒蟊荒桓蚊鼮檐娕灧钚?掌管幕府海軍)并開設神戶操練所,好幾位未來日本海軍的將才都是他的學生。在幕府的最后階段他被任命為軍事總裁,整個德川幕府的命運實際掌握在他這位重臣的手里,可見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對他的信任和倚重。
扭轉日本命運的大功臣
幕府晚期,一些后來成為明治維新主角的武士看到中國在鴉片戰爭后陷入了被西方列強殖民的境況后,充滿危機意識,不想讓日本重蹈中國的覆轍。尤其是1853年美國佩里提督率領艦隊進入日本領海(史稱“黑船事件”),對幕府和整個日本沖擊極大。雖然有“開國派”和“攘夷派”之爭,后來打倒幕府,把大政奉還給天皇的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