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強勢逆襲的秘密

從5月25日至9月11日近三個月內,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升值幅度近6%,人民幣中間價也十一連升突破6.5關口。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近三個月內,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升值幅度近6%。(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9月28日《南方周末》)

從5月25日至9月11日近三個月內,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升值幅度近6%,人民幣中間價也十一連升突破6.5關口。

逆周期因子的引入,為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定價機制“加入了第三個模塊”,從而改變了自“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長期面臨的“非對稱貶值”格局。

一輪出乎市場預期的快速升值之后,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價由2017年9月11日的6.44高位連續數日回撤,至6.55附近。

近日央行下發的《關于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的通知》顯示,自9月11日起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下調至零;另一項通知則取消了境外人民幣業務參加行在境內代理行存放存款準備金。兩項政策均釋放了離岸人民幣市場被前期“政策鎖定”的流動性,被市場解讀為央行為打斷人民幣持續升值預期而釋放的政策信號。

2017年年初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經歷了長達數月的區間波動后,從5月下旬開始進入了強勢升值階段,從5月25日至9月11日近三個月內,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升值幅度近6%,人民幣中間價也十一連升突破6.5關口。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評論稱,“之前許多投資者預期,受美國經濟走強和中國緩解出口壓力的措施影響,人民幣兌美元今年將重回7時代。但事實恰好相反,美元/人民幣逼近人民幣6.5元,迫使投資者重新評估形勢。”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外匯研究員王有鑫指出,5月25日是此輪“突如其來”的升值周期一個明顯的“時間起點”,而就在此前一天的5月24日,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3下調至A1。

當時香港市場已積攢了大量人民幣空頭,正準備對人民幣來一次猛攻。央行也迅速祭出了屢試不爽的“殺手锏”:抽緊離岸市場人民幣流動性,將人民幣HIBOR隔夜拆借利率一舉提升到20%以上。

人民幣離岸市場流動性關系到做空機構拋售人民幣打壓匯率的“彈藥”供應及成本,因此對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的控制尤其重要。

在王有鑫看來,這也是央行在2015年“8·11匯改”之后,決定對境外人民幣參加行征收存款準備金的關鍵理由:因為當時跨境資本多以人民幣形式流出,到香港換成美元后加劇離岸市場波動,進而影響在岸市場匯率,“央行希望通過凍結部分離岸人民幣資產來減少離岸做空勢力的彈藥”。

實際上,這種“釜底抽薪”式的“吊打空頭&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