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五個一工程”這些年
“時代發展成今天這樣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是由無數個故事組成的?!?/blockquote>責任編輯:宋宇
廣播劇《羅湖橋》以連接內地與香港的深圳羅湖橋為背景。圖為1997年香港回歸日,粵港邊防警察在羅湖橋上合影慶祝。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12日《南方周末》)
“時代發展成今天這樣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是由無數個故事組成的。”
“它為什么沒有評《中國有嘻哈》呢,為什么評了《戰狼》呢?嘻哈是來自美國社區的舞蹈文化,文化根源并不屬于中國。”
“今年獎項大大壓縮的情況下,很多獲獎作品是聯合報送的,一個省單獨拿獎是很難得的。”《羅湖橋》的導演劉洋感慨,他是深圳電臺音樂頻率副總監。這部由深圳電臺創作的廣播劇,獲得了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下稱“五個一工程”獎)。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意見要求全國性文藝評獎“大幅壓縮子項和評獎數量,著力提高質量”。2017年9月27日,第十四屆“五個一工程”評選結果公布,67部作品獲獎,數量不足上一屆的三分之一。
在這一屆的評選中,廣東省委宣傳部獲得優秀組織工作獎,并以舞劇《沙灣往事》,歌曲《向往》《愛國之戀》和廣播劇《羅湖橋》獲得四項優秀作品獎。獲得特別獎的,除六部時政、歷史類作品,還包括關于慰安婦問題的紀錄片《二十二》。
《羅湖橋》的創作歷時兩年,主創人員基本是廣播劇《疍家小漁村》的班底,得到了省市兩級政府的資金支持?!读_湖橋》講述沈氏一家人的聚散離合,由此折射內地與香港的時代變遷,時間跨度長達54年。
《疍家小漁村》則涉及了逃港、教育和社會主義新農業等話題,曾獲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獎。
“緊貼時代脈搏”才多次獲獎
與劉洋合作導演《羅湖橋》的胡培奮,是資深廣播工作者,多次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比較清楚什么樣的作品、什么樣的度,能夠獲‘五個一’”。“真的是跟共和國一起成長起來的。”劉洋介紹,胡培奮的經驗之談是:作品要“緊貼時代脈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