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創制國際公共產品” 全球化進程里的中國角色變換
從“人如潮涌,物暢其流,貨如輪轉”的海關,到“一張白紙,從零開始”的自貿區,再到星羅棋布的外貿小鎮,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已深度融入全球經濟。
責任編輯:曹海東 于冬
數說:中國已成世界經濟增長主引擎:2013年至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平均為31.6%,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12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從“人如潮涌,物暢其流,貨如輪轉”的海關,到“一張白紙,從零開始”的自貿區,再到星羅棋布的外貿小鎮,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已深度融入全球經濟。中國正從國際秩序的邊緣者、普通參與者,轉為創建者、主導者,特別是積極主導創建新的國際機制,這為全球化指明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內涵。
中國越來越重視在現有國際體系外創制的新路線。“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提出,亞投行、金磚國家發展銀行、絲路基金等一系列國際公共產品的創制,均是中國在現有國際秩序之外尋求“增量發展”的重要實踐。
“最后10分鐘,還有國家加入。”2015年3月31日,由于天氣原因,金立群所乘坐的航班延誤。
那一天,正是第一批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的截止日期。當晚11點50分,離最后的截止時間還剩10分鐘。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機場,金立群得知還有國家在遞交加入亞投行的申請。
“比較理想的情況下,至少會有二十來個國家加入。”金立群在接受《財新周刊》采訪時稱。最終,57個國家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截至2017年8月,亞投行成員數量已達80個。
首倡的多邊金融機構得到熱烈響應,只是中國成功參與全球治理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倡議的啟動,以及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及應急儲備安排的創立,標志著中國正逐漸從國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