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大環保 問“一把手”要綠績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頻次密集。從頂層設計到立法、執法,環保工作變成了各部門聯動協調的“大環?!?。
責任編輯:汪韜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12日《南方周末》)
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安全的食品……這些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正越來越引起關注。五年來,唯GDP論英雄的政績觀正在發生改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深入人心。環保并非環保部門一家之責,政府一方之力,還需企業創新、公眾參與。我們聚焦了一位奔波在治霾一線的專家、一個因環保而問責的自然保護區和一群推動環境信息公開的人,回顧這五年的環保綠績,也期待更大的環保合力
牽住問責“一把手”這個“牛鼻子”,綠績成為官員考核的重要指標,正在改變地方主政者“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讓路”的固有觀念。
從頂層設計到立法、執法、環保工作變成了各部門聯動協調的“大環保”。
“過去大家一直在討論企業做環保的經濟成本,反而忽視了環保給企業帶來的真正收益和競爭優勢。”
柴發合的電腦里,長期存著一組圖片。當看到組圖的主色調由燥熱的紅色系漸變為令人心怡的綠色系時,這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首席科學家緊繃的神經才略有放松,眉頭稍有舒展。
這是一組京津冀地區PM2.5的濃度圖,顏色越綠,空氣質量越好。和2013年比,京津冀地區2016年平均PM2.5濃度已經下降了33%,這在五年前,幾乎是一個難以想象的降幅。
治霾呼聲下,以大氣污染治理為突破口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在過去五年發生了重要轉變。牽住問責“一把手”這個“牛鼻子”,綠績成為官員考核的重要指標,正在改變地方主政者“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讓路”的固有觀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頻次密集。從頂層設計到立法、執法,環保工作變成了各部門聯動協調的“大環保”。
變化繼續蔓延到產業和公眾中,改造升級帶來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環保也是企業的競爭優勢。公眾參與和信息公開拉近了決策層與民眾的距離,解決了多年未解的難題。公眾、企業、政府的良性互動正推動中國環境治理波浪式前進,產生了1+1+1>3的作用。
“氣”始合力
又到秋冬季,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常想起2012年前的那幾個冬季,因為比多數家長更早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他通過不同途徑提出學生不應在霧霾天長跑、踢球,但只是被告知“需要聽教委統一安排”。
“我感到非常無力,沒有辦法推動,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呼吁才有結果。”馬軍心里著急。
PM2.5這個專業術語進入公眾視野后,被火速列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12年緊急建設監測網絡,2013年1月1日,北京作為第一批開展監測的74個城市,發布了全新的空氣質量數據。
就在這第一個月,柴發合至今仍然會跟旁人反復說起這個記錄——一個月京津冀地區出現五次重污染天氣。“污染確實是到了不解決不行的狀態。”
在那之前,環保部已經牽頭研究方案,但是接連的重污染天氣和輿論壓力還是給決策層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環保部、發改委、工信委、能源局以及地方官員被緊急抽調,加速研究后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