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品牌豈能只以利論得與失 國酒茅臺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新標桿
“守著綠水青山,道真自治縣大山深處的一些貧困戶卻過著令我們難以想象的清貧生活。進村擔任‘第一書記’一年,我的靈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洗禮。”
2017年9月30日,在第一屆全球“茅粉節”開幕式上,茅臺集團的一名扶貧干部熱情地與記者分享他的扶貧感想。
“兩山夾一溝,處處是破樓”,道真自治縣平模村是典型的西部山區村落,全村海拔最高處為1700米,最低處則為550米,山高坡陡,林稀水缺,只有一條坑坑洼洼的鄉間土路通往村外。
平模村,只不過是貴州貧困地區的縮影。
“國酒茅臺的故鄉是貴州。”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說,貴州現有六百多萬貧困人口,居全國第一,而貴州扶貧成效直接影響著“十三五”的小康進程。
“我們就是要快,要在與貧困斗爭的戰場上搶時間,為貴州盡快完成黨中央交給的任務盡一份力。”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多次強調。
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平模村所在的道真自治縣頻傳佳音——多個村落已成功摘掉“國家一類貧困村”的帽子。
脫貧故事的背后閃現著茅臺人的身影。
不一樣的茅臺,不一樣的茅臺人
三年前的平模村只有老人和孩童留守,青壯年悉數外出務工,少數留守者依賴烤煙和傳統種植養殖為生,幾乎頓頓都吃難以下咽的“包谷飯”。
如今,這些已成為往事。平模村華麗變身的歷史,可追溯到2015年5月13日。當天,在貴州省委、省政府在晴隆縣召開的大型國企結對幫扶座談會上,茅臺集團接到對道真的扶貧“軍令狀”。
會議一結束,茅臺集團迅速集結人、財、物資源,成立以集團黨委書記李保芳任組長的“結對幫扶工作領導小組”。
幫扶道真兩年多以來,袁仁國、李保芳等茅臺高層領導已無數次前往道真現場辦公。
沿著一條曲曲折折的盤山公路進入道真平模村,一名村民放下手中的烤煙豎起大拇指,“茅臺就是不一樣,茅臺人就是不一樣,他們幫助修路、建冷庫、挖水渠,茅臺人蹲得住,實在!”
按照茅臺集團公司黨委關于《茅臺集團基層黨組織結對幫扶道真自治縣貧困村工作方案》的要求,銷售公司黨委派扶貧干部長期駐扎平模村,直到徹底脫貧,并竭力避免返貧。
屋漏偏逢連夜雨。2016年6月27—28日,受連續強降雨的影響,道真縣遭受到暴雨洪澇災害的侵襲。其中,銷售公司結對幫扶單位平模村受災尤為嚴重。
6月29日,暴雨暫歇,茅臺銷售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曹慶梅等受集團指派第一時間趕往平模村,慰問受災群眾并查看災情。
“一場暴雨給扶貧工作帶來毀滅性的影響。”曹慶梅等調研發現,從山腳下通往山頂的平模村公路約為18公里,大約有14公里毀壞,影響著沿途約270戶近1000人的通行。
當時正是豐收的季節。半山腰及山頂種植有烤煙約1400畝,長勢喜人,預計產量可達26萬斤,市場價每斤大約13元,總產值可達300余萬元。時令不等人,這些烤煙最晚要在9月初收割交售。
然而,唯一一條從山上通往山腳的公路受暴雨的沖刷后變得坑洼不平,連四驅越野車通行都極為困難,更何況是當地群眾載滿烤煙的小三輪車?看著長勢喜人的烤煙,平模村村民心中直犯愁。
這時,茅臺人的身影再次出現,他們迅速籌集資金、組織工程隊,在2016年8月底前完成對損毀公路的修補完善。
“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無力解決的心頭之痛??!”一名道真地方干部表情凝重地說,交通已成為當地脫貧的最大“攔路石”。
道真的發展,瓶頸在交通。茅臺集團對平模村所在的道真自治縣實施交通大扶貧:一次性落實幫扶資金3000萬元,還設法為道真擔保貸款3億元,并負責支付3年的貸款全額貼息約5000萬元,修筑起一條800公里長的“小康路”。
道路修通之后,仍深度“挖窮根”。
茅臺集團又迅速推出文化旅游、農副產品等產業扶貧以及技能培訓等舉措,“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僅在平模村,茅臺集團銷售公司就為修建蔬菜凍庫項目投入56萬元,由此帶動貴州全省形成“九牛爬坡,各個出力”的良好扶貧格局。
貴州省的相關領導認為,茅臺傾情傾力的精準幫扶,已成為國企對口幫扶的一種新的范式。
在利與義的天平上,茅臺總是以義為先
天然流淌著鮮明的紅色基因,國酒茅臺的社會責任不限于貴州。
扶貧必先扶志扶智。2017年6月15日,河北平山縣西柏坡革命圣地。茅臺集團與青基會達成協議,開展“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脫貧攻堅三年公益計劃。
大品牌自有大擔當。自2012年助學行動實施以來,茅臺集團捐資高達6億元,幫助12萬農村寒門學子圓夢大學。未來三年,茅臺集團還將捐贈3億元,幫扶范圍覆蓋全國33個省市1600多個縣。中國青基會負責人感慨地說,這是全國單項捐贈資金最大、資助學生最多、覆蓋面最為廣泛的希望工程捐資活動。
“圓夢行動”的受益者陸續走向工作崗位。2017年9月15日,“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助學行動在成都舉辦發放儀式,2016年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的熊春代表已畢業受助大學生表達謝意。
如今,熊春已是四川太極熊科技有限公司的總裁。
“我要上大學”,2017年9月20日,“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助學行動再次走向新疆,400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新生受益。
“在茅臺創業守業的過程中,也經歷過彷徨與艱難,也體會過受助的溫暖與美好。所以,今天的茅臺集團給有志成才的貧寒青年所提供的幫助,將會為國家、社會、未來,培養出一大批有責任感、有意志力、有感恩心的中堅力量。”袁仁國動情地講述“圓夢行動”的初衷。
企業是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構,集三種職能于一身。按照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的上述觀點,企業是社會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器官”,利潤只是企業活動的限制因素——絕不能僅僅從利潤的角度來定義企業或解釋企業。
在利與義的天平上,茅臺集團沒有踟躕不前,而是以“大品牌、大作為、大擔當”樹立起企業社會責任的新標桿。
“我們真誠地希望,通過茅臺的微薄之力,帶動更多的個人和組織播撒愛心,深化精準扶貧,推動社會公平,促進小康建設。”李保芳堅定地說。
茅臺集團一以貫之的大愛義舉,已構成茅臺這個國際品牌另一個閃光側面,為業界公認和贊揚。茅臺也因此多次榮獲全國多項愛心企業殊榮。據不完全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茅臺集團至少投入13億元,用于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義賑救災、環境保護、扶農興農、關懷婦幼老人、支持地方政府改善交通環境等,還斥資近6億元開展公益事業。
赤水河畔,香飄世界。被譽為共和國一張醉人名片的茅臺,正匯聚起溫婉、磅礴而又充滿愛的河流勁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