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創新孕育科技創新
要激發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政府職能的合理定位至關重要,政府應該以有能、有為、有效、有愛的有限政府為目標推進改革,起到維護和服務的作用。
責任編輯:馮禹丁 溫翠玲
從左至右分別為:田國強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阮萌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憲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謝良兵創邑傳媒創始人、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12日《南方周末》)
要激發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政府職能的合理定位至關重要,政府應該以有能、有為、有效、有愛的有限政府為目標推進改革,起到維護和服務的作用。
創新為何會在此時成為國家戰略
南方周末:中國為什么會在這樣的階段提出創新國家戰略?如何確定已經到了要靠創新來驅動發展的階段?
田國強:中國已進入到從大國向強國崛起的關鍵歷史階段。國家之間的競爭,特別是強國間的競爭,就是資源的競爭、制度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和話語權的競爭,其中最關鍵的是制度和人才的競爭。中國的改革開放近40年取得巨大成功,實現了要素驅動下的長期高速經濟增長,但已不足以支撐中國實現從大國向強國的崛起。這是由于要素邊際收益遞減,要素驅動紅利導致增長中樞下移。
未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發展需要向效率驅動、創新驅動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要素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只是不能再過多地依靠規模投入,而是靠技術創新進步引領,而這又要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變革,尤其是土地制度、人才制度和金融制度方面的改革深化,使土地、人力、資本這三大基本要素在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驅動下自由流動、優化組合,進而實現效率提升和創新激活。
陳憲: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中國提出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新常態的第三個特征就是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我認為,創新驅動和雙創講的是同一件事情,就是中國經濟要轉型。轉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來自供給這一側的動力,企業家精神就是我們講的供給這一側的動力,也就是創新。我們現在有很多體制性、政策性的障礙在制約供給側動力的形成,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了激發和形成供給側結構性動力,經濟活力的源頭就是創業創新。
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
南方周末:創新究竟源自哪些因素?政府角色、政商關系和制度環境應該怎樣構建?中國在過去30年間形成了一些創新亮點地區,比如深圳,為什么?
陳憲:首先是創業創新的主體—&mdas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