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膠關:觸摸中國經濟躍動脈搏
五年,只不過是百年海關中的滄海一粟,但從青島海關進出口商品數據變化,則可以觸摸到中國經濟躍動的最新脈搏。
責任編輯:曹海東 于冬
膠海關舊址。
五年,只不過是百年海關中的滄海一粟,但從青島海關進出口商品數據變化,則可以觸摸到中國經濟躍動的最新脈搏。
“解放軍進城了。”那年端午節剛過,在膠海關工作一年多的張侃,清晨時就被屋外的腳步聲吵醒。
1949年6月2日的那一幕,時??M繞在94歲的張侃老人心頭。如今,張侃已從丹東路搬到團島。他住的房子,依舊是上世紀建造的海關家屬院,石上青苔,墻壁斑斑。
他是一位歷史的見證者。
在張侃老人的眼中,一切仿佛昨天卻又恍如隔世:不僅外貿結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連通關程序和監管工具都變得陌生。歷史的加速度繼續以五年為周期運轉著。
與時代一起躍動的商品
望著琳瑯滿目的商品以集裝箱的方式進進出出,老人思緒又回到1949年。
就在解放軍進駐后的第二天,25歲的張侃像往常一樣,穿過馬路,進入那棟深灰色的辦公大樓,在大樓東側的平臺上,他見到了軍代表及其助理。
“新中國發展經濟肯定還需要這些人,所以心態平穩地迎接解放。”張侃回憶說,共產黨實行的海關職員原職、原薪、原封不動的“三原”政策更能讓他們心安。隨后,膠海關也被正式更名為青島海關。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一窮二白”,進口物資以鋼材、橡膠等工業物資和化肥等農用物資為主,出口物資則以糧食等初級農產品為主——盡管當時國內糧食緊缺。1982年,趙宏坤從大學畢業后就進入青島海關工作,對海關歷史頗為熟稔。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