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推“只租不售”宅地 全國近80幅自持地塊如何運營?
深圳首次試水“只租不售”,凸顯政府發展租賃的決心。這背后,不僅是土地出讓方式的調整,也對開發商提出了更高要求。自持宅地的開發商,不僅要有強大的低成本融資能力,還必須有持有物業的運營管理能力,未來,也將面臨資產證券化的考驗。
作為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深圳歷來宅地緊缺。而作為樓市的風向標,深圳的一舉一動,都在向市場傳遞信號。
10月10日,深圳推出今年第一塊宅地,首次試水“只租不售”,凸顯政府發展租賃的決心。
此前,國內多個一線城市及發達的二線城市已出讓多幅自持地塊。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出讓的自持用地已近80幅。
這背后,是土地招拍掛制度正在悄然改變。“只租不售”的宗地,不僅是土地出讓方式的調整,也對開發商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他們向持有運營轉型。
自持宅地的開發商,不僅要有強大的低成本融資能力,還必須有持有物業的運營管理能力,未來,也將面臨資產證券化的考驗。
“只租不售”升級土地出讓方式
10月10日,深圳市土地房產交易中心發布公告,公開掛牌出讓龍華A811-0323宗地。該地塊位于龍華民治街道,土地面積為20041.92平方米,建筑面積90180平方米,掛牌起始價7.77億元,最高限制地價為10.1億元。
公告稱,該宅地以住房全年期(70年)只租不售的辦法掛牌出讓。同時明確,租賃住房及商業用房限整體登記、不得分戶登記,不得轉讓。
全年期自持是深圳推出的又一種土地出讓方式。去年12月,深圳在限套型、限房價的基礎上競地價、競房價, 以“雙限雙競”方式出讓大鵬、坪山共2宗居住用地。如今的“只租不售”,意味著土地出讓方式的再度升級。
深圳首宗“只租不售”宅地的推出,只是眾多一二線乃至三四線城市自持地塊出讓的縮影。
早在去年11月,首創天恒中糧聯合體以總價57.6億元、“商業自持比例10%、住宅自持比例100%”,拿下北京市海淀永豐20號地塊,首開住宅全自持地塊先河。
隨后,天津、杭州、廣州、佛山和上海等城市也先后推出、成交了相關用地。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共計推出、成交近80宗相關地塊。
斬獲這80宗地的48家企業,基本都是國企或者大型房企。截至8月底,萬科共獲9宗自持地塊,龍湖6宗,保利和首開各5宗。
萬科是自持地塊最積極的競買者。截至6月,萬科在北京、廣州及佛山拿下七宗含自持的宅地,耗資近300億元;其中住宅自持總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
其余自持宅地超過30萬平方米以上的房企有保利、首開、龍湖、首創,以聯合體形式獲取居多;超過10萬平方米的有中海、金地、融信、中鐵、世茂,其中中海為聯合體形式自持,金地、融信、中鐵、世茂為獨立自持。
多位市場人士指出,“只租不售”宅地的風行,是為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也是為了控制地價和房價。
協縱策略管理集團聯合創始人黃立沖認為,租賃既能緩解房地產市場的需求,還能繼續支持GDP,是國家房地產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未來,土地自持出讓占比將越來越大。
根據北京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應計劃,今后五年租賃住房計劃供地1300公頃,占整個土地供應計劃的21.7%,可建設約50萬套租賃住房。
上海也表示要“大幅提高租賃住房供應比例”,預計“十三五”時期,租賃住房用地1700公頃,占整個供地計劃的31%,可提供租賃住房約70萬套。
深圳則規定,從2017年8月起,以招拍掛方式出讓的商品住房用地,必須以不低于規劃面積20%的比例配建自持租賃住房。
重資產運營之難
當前,大型房企都在進行從開發向持有物業運營的轉型,租賃業務符合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因而被廣泛布局。
面對自持宅地這塊越做越大的蛋糕,開發商拿地后該如何運營?
建長租公寓,自己做“房東”,是很多地產商的選擇。而對自持地塊下手兇猛的萬科,在租賃市場的布局也最為深入。
但在目前以及之前,僅靠租賃住宅難以盈利,全國一二線城市超低的租售比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以深圳首推的自持宅地為例。建筑面積為90180平方米,若以掛牌起始價7.77億元計,平均每平方米約為8616元;若以最高限制地價10.1億元計算,平均每平方米約為1.12萬元。
根據Q房網研究院統計,2017年上半年深圳商品住宅租金每月為72.49元每平方米,若僅靠房租,且以底價計算,房企要10年才能收回地價。
此外,房企還要加上建安成本、運營成本和各種稅費等。對于習慣短周期開發、資金快速周轉的地產商來說,挑戰太大。
“深圳這塊地的地理位置蠻好”,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發展研究總監徐楓認為,10個億的競價,對于龍華該宗地本身來說不貴,但對于租賃市場可能要打個問號,如何讓租金在未來70年逐漸走高,如何讓不動產通過服務和內部轉型提升價值,這些問題,關乎物業管理,也關乎資產管理。
另以萬科北京西北旺自持地塊為例,海通證券測算發現,如果沒有稅收優惠(提升租金收益率)或REITs/ABS等金融工具幫助,這種重資產類項目前期占用資金量大,收回成本慢,難以形成規模。
自持地塊的增加,意味著開發商在加碼持有短期不賺錢、不能快速周轉的重資產,“目前不太考慮盈利問題,這更多是一種戰略選擇”,萬科、龍湖有關人士坦言。
開發商們寄望,未來自持租賃可以進行資產證券化。但黃立沖指出,目前為止,實施真正的房地產股權信托投資基金(REITs)的法律環境、稅務環境和市場租金收入水平等條件,均未達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