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上有每個作家跟作品搏斗的過程大英圖書館作家手稿展背后的木心
“在鄉下讀著那些翻譯書,想象巴黎是什么樣子,倫敦是什么樣子,馬德里是什么樣子。等我們真到那個地方的時候,我們對這個地方的自由想象反而被具體化了,再也不能隨便想了?!?/blockquote>責任編輯:邢人儼 宋宇
隨英國作家手稿展出的,有這些作家的英文原著和各式中譯本,最古老的譯本已近百年歷史。
大英圖書館珍藏作家手稿展展出了英國作家拜倫、王爾德、蘭姆和伍爾芙的手稿原件。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19日《南方周末》)
“在鄉下讀著那些翻譯書,想象巴黎是什么樣子,倫敦是什么樣子,馬德里是什么樣子。等我們真到那個地方的時候,我們對這個地方的自由想象反而被具體化了,再也不能隨便想了。”
2017年,大英圖書館珍藏作家手稿來中國展出,展品包括英國作家拜倫、王爾德、蘭姆和伍爾芙的手稿原件,首站是中國國家圖書館,第二站到了浙江省桐鄉市烏鎮木心美術館。對于一座地處小鎮的美術館來說,這樣規格的展覽實屬難得,又并非沒有淵源。
2015年,木心美術館曾從德國借來五件尼采手稿,主辦了特展《尼采與木心》。德國人最初很猶豫。“你告訴我,過去一百年,有沒有亞洲任何國家來借過尼采(手稿)?”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反問對方,得到的回答是,沒有。“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文化在過去一百年被大量地翻譯過來,真的影響了中國。”很快,德國人答應出借。
英國人也被類似的原因打動。隨英國作家手稿展出的,有這些作家的英文原著和各式中譯本,最古老的譯本已近百年歷史,全部由木心美術館提供。
木心本人就是西方文學的忠實讀者。書讀得多了,他筆下的人物也仿佛走遍了世界。1980年代,一位文人疑惑地問木心是不是游歷過歐洲許多國家。“如果對她說我沒有去過歐陸,她會發窘,”木心當時回答,“是呀,像夢游一樣。”
事實上,直到1994年,木心才踏足倫敦,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去歐洲。三周的旅行后,他動筆寫下散文《英倫夜譚》,僅僅寫了九頁,便永遠擱置了。“我盤桓英倫,反而畏于描摹目擊親炙的那一切。”木心開玩笑說,“但丁如果真的下地獄上天堂,他也寫不出《神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