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最好的秩序是自治
為什么我們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管制?奧妙就在這里。某些部門依賴管制而生存,人為制造管制需求、放大管制需求,就成了他們的職業本能。
城管每次在街頭出現,就攪得雞飛狗跳。但城管真的撒手不管,街頭又會被小商販擠占,讓人寸步難行。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走出兩難,既保障小商販自雇經營的權利,又保障行人自由通行的權利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北京革新西里居委會主任夏素明實驗的模式——居委會出面與小商販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小商販自主經營,但必須嚴格自律,不影響社區秩序。實驗的效果很好,小商販和社區居民各得其所,皆大歡喜。這個模式姑不論是否值得推廣,至少可以在革新西里堅持下去吧?但是不行,夏素明的實驗最終還是夭折了。
商販自治何以難于推行?顯而易見,不是社區居民天生喜歡管制,不愿自治;也不是他們素質不高,不具備自治能力;商販自治的障礙不在社區內部,而主要來自社區之外——城管部門不答應。
本來,社區是否可以擺攤屬于民事范疇,可以讓社區居民自我調整。明明是社區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非要納入城管部門管制的范圍不可。而一旦成了城管部門的一畝三分地,你要再拿回來,城管部門自然不答應——全國城管人員的總數,怎么著也有好幾十萬吧。這好幾十萬人也要吃飯,也要穿衣呀。社區都自治了,不再需要城管了,這幾十萬人怎么辦?難不成都喝西北風去?
同樣的邏輯,在燃油稅問題上也顯得非常突出。燃油稅制度好不好?當然好得很,既公平,又合理。但這么好的一個制度,就是干打雷不下雨。這里面原因很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主管部門已經坦率承認的,假如用燃油稅制度取代養路費制度,30萬收費人員將何去何從?
為了不讓城管人員閑著,社區只好出讓自治的權利;為了不讓收費人員閑著,納稅人只好出讓公平稅負的權利。按理說,公共部門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能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情況卻并非如此。某些部門之所以必須存在,并不是因為它們能提供什么服務。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
為什么我們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管制?奧妙就在這里。某些部門依賴管制而生存,人為制造管制需求、放大管制需求,就成了他們的職業本能。癮君子斷了鴉片就會跟你要死要活,于是你只好繼續為他無償供給鴉片;某些部門離開了管制就無事可做,于是我們只好用我們的權利為他們埋單。
為管制而管制,依賴管制而生存的部門,仿佛一個又一個的黑洞。它們不創造任何財富,反而每時每刻都在吞噬著巨量的社會財富。這造成一個什么樣的局面呢?根據專家的保守估計,企業負擔的1/3,特別是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負擔的一半來自于非稅收入。僅在2006年,全國非稅收入就可能達到13000億。如果2萬元非稅收入解決一個勞動力就業,則被非稅收入扼殺的就業機會為6500萬個。
自治為什么是一種最好的秩序?且不談自治的社會學意義,單就經濟學角度而言,自治也是一個最劃算的選擇。如果商販自治得以全面推行,我們就可以少供養幾十萬城管人員;如果行業自治得以全面推行,相關職能部門的精簡就不會是一個問題。如此,過高的行政成本就不難降下來,大大減輕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的負擔。而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的發展,顯然將給民眾尤其是底層民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創業空間。管制當然不可能一概取消,但毫無疑問,凡是人民能夠自我管理的領域,公權力就不應該進入,就應該讓人民自我管理,這樣才會使社會管理成本最小化,社會才會輕裝前進。
公共部門本質上屬于服務業,只不過它提供的不是普通的服務,而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務。但服務業的總規律,即市場規律,對它仍然起作用。哪個部門不為公眾所需,或總是質次價高乃至貨不對板,它就應該被公眾淘汰,就應該關門走人??傊?,公共部門只是滿足特定社會需求的工具。本來只應為社會充當工具的公共部門獨立化,以致它的生存本身成了目的,這是馬克思所說的“國家廢物”的主要癥狀,也是我們必須警惕的危險趨向。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北京革新西里居委會主任夏素明實驗的模式——居委會出面與小商販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小商販自主經營,但必須嚴格自律,不影響社區秩序。實驗的效果很好,小商販和社區居民各得其所,皆大歡喜。這個模式姑不論是否值得推廣,至少可以在革新西里堅持下去吧?但是不行,夏素明的實驗最終還是夭折了。
商販自治何以難于推行?顯而易見,不是社區居民天生喜歡管制,不愿自治;也不是他們素質不高,不具備自治能力;商販自治的障礙不在社區內部,而主要來自社區之外——城管部門不答應。
本來,社區是否可以擺攤屬于民事范疇,可以讓社區居民自我調整。明明是社區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非要納入城管部門管制的范圍不可。而一旦成了城管部門的一畝三分地,你要再拿回來,城管部門自然不答應——全國城管人員的總數,怎么著也有好幾十萬吧。這好幾十萬人也要吃飯,也要穿衣呀。社區都自治了,不再需要城管了,這幾十萬人怎么辦?難不成都喝西北風去?
同樣的邏輯,在燃油稅問題上也顯得非常突出。燃油稅制度好不好?當然好得很,既公平,又合理。但這么好的一個制度,就是干打雷不下雨。這里面原因很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主管部門已經坦率承認的,假如用燃油稅制度取代養路費制度,30萬收費人員將何去何從?
為了不讓城管人員閑著,社區只好出讓自治的權利;為了不讓收費人員閑著,納稅人只好出讓公平稅負的權利。按理說,公共部門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能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情況卻并非如此。某些部門之所以必須存在,并不是因為它們能提供什么服務。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
為什么我們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管制?奧妙就在這里。某些部門依賴管制而生存,人為制造管制需求、放大管制需求,就成了他們的職業本能。癮君子斷了鴉片就會跟你要死要活,于是你只好繼續為他無償供給鴉片;某些部門離開了管制就無事可做,于是我們只好用我們的權利為他們埋單。
為管制而管制,依賴管制而生存的部門,仿佛一個又一個的黑洞。它們不創造任何財富,反而每時每刻都在吞噬著巨量的社會財富。這造成一個什么樣的局面呢?根據專家的保守估計,企業負擔的1/3,特別是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負擔的一半來自于非稅收入。僅在2006年,全國非稅收入就可能達到13000億。如果2萬元非稅收入解決一個勞動力就業,則被非稅收入扼殺的就業機會為6500萬個。
自治為什么是一種最好的秩序?且不談自治的社會學意義,單就經濟學角度而言,自治也是一個最劃算的選擇。如果商販自治得以全面推行,我們就可以少供養幾十萬城管人員;如果行業自治得以全面推行,相關職能部門的精簡就不會是一個問題。如此,過高的行政成本就不難降下來,大大減輕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的負擔。而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的發展,顯然將給民眾尤其是底層民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創業空間。管制當然不可能一概取消,但毫無疑問,凡是人民能夠自我管理的領域,公權力就不應該進入,就應該讓人民自我管理,這樣才會使社會管理成本最小化,社會才會輕裝前進。
公共部門本質上屬于服務業,只不過它提供的不是普通的服務,而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務。但服務業的總規律,即市場規律,對它仍然起作用。哪個部門不為公眾所需,或總是質次價高乃至貨不對板,它就應該被公眾淘汰,就應該關門走人??傊?,公共部門只是滿足特定社會需求的工具。本來只應為社會充當工具的公共部門獨立化,以致它的生存本身成了目的,這是馬克思所說的“國家廢物”的主要癥狀,也是我們必須警惕的危險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