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好故事的聰明人
張悅興沖沖地把前下屬的一篇人物特稿推薦給同事讀,推薦完又贊了一嘴。
張悅興沖沖地把前下屬的一篇人物特稿推薦給同事讀,推薦完又贊了一嘴。
但辛雯說:這篇文章我看了一半,說實話不喜歡。
這不是她第一次懟張悅了,有時候懟衣著,有時候懟業務,有時候懟做事方式。張悅不介意。張悅是辛雯現在的老板,Figure視頻的創始人。在此之前,他是《人物》雜志的出版人及主編,開頭力推的那篇稿子正來自《人物》。
《人物》雜志和張悅是彼此生命里的轉折點。
張悅
1
2012年,《人物》雜志改版,中國新聞界的兩位知名記者聯手搭檔完成了對這本老牌雜志的市場化改造,李海鵬任主編,張悅是執行主編,自此這本新聞雜志以“人是萬物的尺度”為價值觀。這句話是張悅提的,它來自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的著名哲學命題,也是張悅在大學哲學課堂上聽進去的第一句話——對,他畢業于哲學系,他喜歡觀察人,然后分析他們。
甫一改版,32歲的《人物》就在2012年年底被《新周刊》評為年度新銳雜志。更多人開始研究這本雜志,以及它的特稿寫法——從敘事者、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敘事結構和敘事技巧入手,試圖總結歸納人物特稿的敘事策略。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專業主任方毅華認為,它是“人物類特稿研究的絕佳范本”,她亦承認,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人物》贏得了受眾和市場的高度認可。——改版2年后,《人物》雜志達到盈虧平衡點,不再虧錢。張悅在卷首語里以預估的方式迫不及待地宣布了該消息。
盈利的轉機來自雜志2012年底新開辟的短視頻業務。當時張悅并沒有判斷出“紙媒崩塌”的趨勢,但他意識到“雜志的性價比更低了”,與雜志人付出的努力和成本相比,讀者的重視程度、廣告市場的反饋低于預期。他與李海鵬聊起此事時,海鵬亦有同感,做雜志越來越累了。
2012年冬天,張悅開始做人物短視頻——他隱隱感覺到把全部精力投在紙質刊物上,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同年,優酷土豆合并;年底時,優酷為移動端訪問提供自動適應播放頁,視頻媒體剛開始探索移動互聯網。
《人物》雜志做短視頻的優勢顯而易見:有人物、有故事、有話題。記者采訪的時候,視頻團隊的機器就架在旁邊。“第一期視頻的傳播量已經是雜志發行量的幾十倍了。”隨時波動的流量顯然比沉穩的發行量更讓人興奮,張悅和他的團隊開始投入更多精力做新媒體。第一年,人物短視頻實現盈利。
此時,一條、二更尚未出現,包括微信小視頻。
從產品形態上看,“人物視頻”很有機會成為一個現象級的短視頻產品,在10萬+還算新鮮的年代,《人物》微信公號的圖文和視頻就有過數條百萬+的爆款;一支人物定制視頻的價格是7位數;視頻產品每年可以為集團帶來數百萬盈利。
金子發光了。成為一個現象還會遠嗎?
張悅想花5000塊在廣點通上試水推廣“人物視頻”。廣點通是騰訊的廣告精準投放平臺,能幫助人物視頻以較低的成本獲取更多粉絲關注。張悅要測算這個成本到底有多低。
由于這筆費用與雜志制作無關,屬于新產品的推廣費用,張悅必須向老板提出申請。除了雜志出版人和主編身份,張悅當時還是雜志所屬媒體集團的高級副總裁。為了這5000塊,他在2個禮拜里跟老板聊了4次,終于拿到了這筆錢。
過去幾年里張悅和資方互相成就,但再開明的資方仍舊身處在行業困局中,經過此事,張悅對于體制和資方的雙重束縛下的傳統媒體轉型,不抱希望了。
這件事、包括離開《人物》后的短暫合伙創業經歷,愈發讓張悅明確一件事:要做話事人、要做一件自己完全能主導的事情。
2015年,在完成雜志的35周年特刊、阿里巴巴入股集團后,自認為已經完成對這本雜志所有道義責任的張悅裸辭,離開《人物》雜志,他一手創辦的視頻團隊亦陸續出走,不少人去了時尚媒體。言及此,語速飛快的張悅頓了頓,低頭按滅煙頭,“確實沒有辦法,我已盡了最大努力了。”
離開《人物》后再創業,張悅身上和身邊依然留有這份雜志很重的痕跡
張悅預測,未來的《人物》雜志會以奢侈品的形式存在,依舊是20余人的團隊,用媒體人的傳統手藝創造價值,但人物視頻會是200余人的團隊,“這是傳統媒體轉型的唯一機會”。
辛雯曾兩次就職于傳統媒體人轉型的公司,張悅是她的第三個“轉型老板”,她評價張悅是個“相當開放的傳統媒體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