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評論|“一詞之變”的深刻內涵與強大力量
于新時代奮發,在新起點圖強。
◆ 從十八大“兩個一百年”目標中的“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到十九大報告提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表述中的“國家”到“強國”的一詞之變,足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道路自信”“發展自信”“戰略自信”。
在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20年之后,在黨的十八大繪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5年之時,在距離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只剩3年之際,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以“兩個階段”的“高超分解”,為中華兒女勠力同心開啟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繪制出新的“任務書”、定制了新的“路線圖”。
對照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報告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及建成小康社會的描述,即可發現,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當中國發展有了新的歷史方位,“兩個階段”戰略安排的提出,讓“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內涵更加全面,讓“發展為了什么”的答案更明確,讓站起來、富起來的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豪邁追求,更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和戰略魄力。
首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愈發豐富,標準更加明確。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標準。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出“五個新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此時,“全面建設”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