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還搞藝術,這個地方都無法逃避” 798藝術區轉型之困
“畫廊擠走了藝術家,商業財團擠走了畫廊?!?/blockquote>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經歷了最初的野蠻生長之后,越來越國際化的798藝術區迫切面臨“轉型升級”的考驗。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26日《南方周末》)
“畫廊擠走了藝術家,商業財團擠走了畫廊。”
在關閉自己的世紀翰墨畫廊后,林松仍像以前一樣,幾乎每天都去798藝術區(下稱798)散步。對他來說,“只要還搞藝術,無論開不開畫廊,這個地方都無法逃避”。
不到20年,798從一片廢舊廠房崛起為海內外炙手可熱的時尚特色藝術區、北京的城市文化地標之一,截止到2017年,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的798容納了175家藝術機構,比三年前增加了25家,其中也包括佩斯畫廊這樣歷史悠久的當代藝術機構。
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爆發式增長,大批畫廊聚集于這片北京東北四環外的藝術區。轉年,林松租用798一棟廠房里的小門面,把世紀翰墨畫廊從三里屯搬了過來。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遷址是因為看中798“國際化,畫廊集中,還有高挑的空間”。
5年之后,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使藝術品市場迅速降溫,畫廊主和藝術區同樣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二房東”轉租、房租上漲等現象陸續凸顯,管理者采取了相應措施,譬如清退“二房東”,修建停車樓和公廁等,硬件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但一些長年困擾各方的問題仍待解決。2012年,林松關閉了自己的畫廊。
伴隨著藝術生長、市場繁榮,一系列的管理難題也逐漸浮出水面,經歷了最初的野蠻生長之后,越來越國際化的798藝術區也迫切面臨“轉型升級”的考驗,這些問題無論對藝術家還是管理者、規劃者,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根正苗紅”798
798所在區域,是前民主德國1950年代援建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即718聯合廠。西門對面的小區,原是718聯合廠家屬樓。樓里的下崗工人,還是愿意稱798為“718”。
“氫彈上的裝置都是我們718廠生產的。”一位下崗工人神秘地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言談中透著自豪,“以前進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