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的角色
日本坊間甚至流傳著不少與人偶相關的怪談,不少日本恐怖片和動漫也常常圍繞著人偶展開離奇詭異的劇情。有人相信,人偶可能會被附體,亦或是和人一樣本身就擁有“靈魂”。
責任編輯:吳悠
從18世紀匈牙利沃爾夫岡設計的“會下棋的土爾其人”、操縱人偶的腹語師到馬丁•斯科塞斯電影《雨果》里的機械人偶,西方人有著迷戀人偶的歷史情節,但神秘、美麗的人偶故事在東方國家,尤其是日本也屢見不鮮。
日本坊間甚至流傳著不少與人偶相關的怪談,不少日本恐怖片和動漫也常常圍繞著人偶展開離奇詭異的劇情。有人相信,人偶可能會被附體,亦或是和人一樣本身就擁有“靈魂”。
傳聞1918年,鈴木永吉在札幌大正博覽會買下一個“蘑菇頭”人偶,送給妹妹。次年,妹妹因病去世,家人將她鐘愛的“蘑菇頭”人偶收入柜中,幾年后竟發現人偶的頭發變長不少,鈴木又驚又喜,猜測妹妹的靈魂寄宿在人偶當中。有科學家辟謠稱人偶頭發變長與制作方法有關,匠人在固定人偶前會先對折頭發,再用膠水粘住,時間一長,膠質老化,頭發常會偏離原位,造成看似變長的假象。
然而,在各種都市傳說的渲染之下,酷似真人的日本人偶還是被冠上陰森古怪之名。但它絕非只是陰陽怪氣的代名詞,在庇佑平安甚至在促進外交等方面,人偶都曾擔當過重要角色。
亦正亦邪
日本是當之無愧的“人形國”,人偶制作可追溯至遠古時代。原始的人偶多為木制和土制,用胡粉直接在表面著色與繪制圖案,是兒童尤為喜愛的玩具。這時,已有不少人喜歡用人偶點綴房間,增添樂趣。
江戶時代,在較為富裕的武家或商人家庭,孩子們迷上用“新娘人偶”玩過家家游戲。“新娘人偶”由和紙或千代紙做成,造型樸素優雅,十分輕便,孩子隨時隨地都能帶著它四處游玩。
“市松人偶”可愛憨厚,貼近孩童形象,是日本孩子們喜愛的玩具。
與此同時,用于“替代”祭祀的布制人偶興起,又名“市松人偶”。江戶時代中期,有人以當時的歌舞伎舞者佐野川市松為范本,創作出面撲白粉、身穿和服、腳踏木屐的日本娃娃,是大眾最為熟悉的日本人偶種類。匠人模仿洋娃娃的服裝制法,在人偶的衣服上縫上魔術貼或鉤子,便于換衣。同時,人偶的衣裝越發精致起來,既有傳統和服,也有經改良的現代浴衣,緊貼潮流。
不論是孩童喜愛的小玩具、還是作為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