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學家的“網紅”時代:做技術領航者還是品牌代言人?
在技術快速迭代的今天,企業動輒成立研究院、實驗室,科學家受資本熱捧,企業高調引進的首席科學家在公司扮演什么角色?首席科學家備受媒體關注而成為“網紅”,既可以使公司更具品牌價值更受資本市場認可,也可以幫助企業確立正確的技術研究方向,實現技術與產業的最佳融合。
首席科學家成為網紅的時代已經來了。
一位從硅谷回京兩年的企業首席科學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某大互聯網公司在制造網紅科學家方面,講故事的水平高,讓科學家和企業達到了雙贏。
2016年以來,技術大咖加盟中國公司任首席科學家的公告越來越多。在技術快速迭代的今天,企業動輒成立研究院、實驗室,科學家受資本熱捧,企業高調引進的首席科學家在公司扮演什么角色?
除了大公司高調宣傳其首席科學家簡歷,各類初創公司也動作頻頻,對首席科學家不惜重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招聘信息發現,首席科學家的年薪多在百萬元以上,不僅招聘不同科技行業的首席科學家,高校的專家學者也成為獵頭追逐的對象。
上述互聯網公司首席科學家透露,首席科學家不僅要在技術上把關,還發揮著重要的門面功能,在科技公司的宣傳、融資和“講故事”方面發揮作用。在人才稀缺的市場,首席科學家也是流動性較大的群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這位首席科學家時,他正好接到大互聯網公司獵頭的電話。
為什么引進首席科學家
10月中旬,京東金融發布消息,前亞馬遜首席科學家薄列峰加入京東金融,領導 AI 實驗室。同期,在阿里的云棲大會上,參加演講的阿里巴巴iDST首席科學家任小楓、阿里云量子技術首席科學家施堯耘博士等,都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首席科學家職位起源于國外公司,一般是在行業內有著輝煌成就的人物,對于行業的高端人才有著較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百度金融首席數據科學家丁磊博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對企業首席科學家的理解是,必須為所服務企業和所在行業樹立標桿,通過技術的創新產生商業價值。
丁磊以其從事的大數據和AI領域為例,在具體工作中,首席科學家的工作范圍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他們既需要影響企業的最高決策層,增進其對數據和算法價值的認知,得到高層的認可和支持,也需要和產品、技術、運營等團隊產生交集,鼎力合作,推動數據和算法價值的落地以及持續生產。
Talking data公司的首席金融學家鮑忠鐵教授認為,國內技術創新公司會選擇找一個國內外有名有成就的科學家,為公司確定正確的技術研究方向,把握團隊的前進思路,對于一個技術型公司來說,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崗位。
在9月的AICC人工智能峰會上,中國移動首席科學家馮俊蘭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于首席科學家的定位每個公司可能都不一樣,首席科學家其實是一個技術崗位,而CTO應該是個管理崗位,兩者有很多不同。CTO也會負責技術的方向和很多研發項目,但也涉及運營當中公司面臨的諸多問題。
首席科學家有何性價比
首席科學家對公司會產生哪些作用,性價比如何?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多家科技公司,結果反饋不一。
目前,中國最知名的首席科學家應該是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在他離職半年后,關于他的新聞還經常見諸各大科技自媒體頭條。
從輿論來看,首席科學家的水平和知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企業對技術的重視程度;而對企業來說,高薪聘請“高大上”的首席科學家,未必不是一件“有性價比”的事情。
鮑忠鐵教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般首席科學家的直接匯報對象是CEO。對于大公司而言,更偏向于有工作經驗的首席科學家,能夠立刻進入工作狀態,在業界也有著足夠重的話語權。
另一家數據公司首席科學家透露,因工作經驗的差別,一般來說相對于高校的學者,從其他企業跳槽的首席科學家薪酬要求更高。
2015年底,丁磊從硅谷的PayPal回國,到一家金融大數據公司做CTO,現在就職于百度。在他看來,大數據、AI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最佳的背景是既經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又能深刻理解企業業務,并將數據和算法用于實踐的復合型人才。
首席科學家需要具有很強的項目和人員管理能力,必須要協調好各方面的訴求。另外,既要能在復雜的商業環境中快速的實現價值,又能夠為企業數據戰略的發展指引方向,通過數據的積累和算法的迭代占據行業的制高點。
對于首席科學家的流動性較強的特點,有企業人士分析,公司每個階段技術研發的方向不同,都可能導致首席科學家的離職。比如數據公司需要首席數據科學家,但當公司不再開拓數據方面業務的時候,可能就會聘請其他業務人士,從而造成離職現象,這也是個很正常的現象。
科學家的黃金時代來臨
不少受訪的科學家提到,目前對一些企業來說,首席科學家都使得公司更具品牌價值而頗受資本市場認可,一位首席科學家甚至笑稱自己是公司的“吉祥物”。
一位不愿具名的大數據公司首席科學家稱,對于剛剛起步的微小型科技公司,高薪聘請知名首席科學家有利于融資,讓小微公司短時間在行業內提高知名度。
但相較于創業公司,互聯網巨頭有更好的條件和耐心,讓這些首席科學家可以用更長的探索周期來實現技術與產業的結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招聘網站信息發現,關于首席科學家的招聘,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互聯網行業需求最大,特別是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研究方向的科技公司。
在招聘要求方面,首先注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能敏捷的發現產品問題,透徹的分析問題,并對解決方案可行性有初步判斷的能力。其次,要求資源協調能力突出,善于跨團隊協作。當然,也要求畢業于名校,在相關領域國際會議或者期刊上發表過論文、國際比賽獲過獎,而且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一般來說,首席科學家的薪酬都在100萬元以上。
不管是高校背景的首席科學家,還是大科技公司的技術負責人,都在中國市場受到追捧。盡管有炒作追捧“網紅科學家”的現象存在,但更多人認為這是資本重視科學家和重視科技創新的黃金時代。
對于企業來說,研發工作越來越受重視。10月11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成立達摩院,未來3年內將投入超1000億元人民幣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
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去企業不僅能拿到遠高于高校機構的薪酬,還有一線的產業數據可以支持其研究工作。
從國家層面看,2016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57萬億元,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近兩年國家相關部門陸續發文,允許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適度兼職兼薪,更推動了科研人員到企業中去的積極性。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