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如何建得不像“醫院”挑戰地少人多,考慮患者體驗

患者的不滿意源于“不明確的期待”。想要疏導這種情緒,就需要為醫院植入新功能。這其實是一種“去醫院化”的理念。

責任編輯:汪韜 實習生 姚瓊

珠海市婦女兒童醫院效果圖。(AIA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2日《南方周末》)

一家三甲醫院,等電梯最長需要40分鐘。

“你不覺得國內的公立醫院很像高鐵站嗎?千院一面。”

院方卻別無他求,只想做個“金元寶”造型。中標的真是個活靈活現的“金元寶”。

患者的不滿意源于“不明確的期待”。想要疏導這種情緒,就需要為醫院植入新功能。這其實是一種“去醫院化”的理念。

法國人水明(Simon Tsouderous)剛來中國時不太敢去公立醫院看病,因為“生怕迷路”。“人那么多,掛號在一樓,看病跑五樓,交費又得回一樓,太復雜了。”

身為法國AIA建筑工程聯合設計集團中國區主要負責人,建筑、疾病和人的互動關系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封閉、壓抑、冰冷、不宜久留,這是大部分醫院留給人們的印象。病人不僅要像水明那樣上上下下地跑,“排隊兩小時,問診兩分鐘”,醫院還面臨著一個共同的煩惱——地少人多。

2017年10月18日,在“中法環境月”的一場論壇上,AIA基金會會長讓-弗朗索瓦·卡佩耶提及了建筑設計和疾病的互動影響:歐洲排水系統的發展要“感謝”19世紀霍亂的暴發;結核病的肆虐迫使建筑改善設計,讓陽光能注入房間內部。“如今的慢病時代,設計師通過‘主動設計’步道、樓梯、自行車配套設施,鼓勵公眾多參與運動,減少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的發生。”

不缺技術缺理念,在局促的城市里,從患者和醫者的角度去設計,讓醫院變得更有人情味,已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

“沒辦法, 地太小了”

晶瑩的玻璃立面透出綠色的飄窗花園帶,像是一片綠洲,獨立于上海陸家嘴的摩天大樓間。望著辦公室外的這張效果圖,瑞士瑞盟集團中國事業部CEO張萬桑還是略有遺憾,“地實在太小了,沒辦法。”

上海東方醫院的改擴建,是張萬桑近期最關注的項目之一。2017年底,擴建項目的外部施工就將基本完成。按照規劃,這家三甲醫院擴建后的床位數將達到1200張。但在寸土寸金的陸家嘴金融圈,政府劃撥的擴建土地僅8000平米,略大于一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

十幾年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基建處處長趙奇俠出國探親,參觀美國的醫院建筑,總覺得“高大上”。但現在,“國內醫院建筑的建造水平、設計理念和發達國家幾乎沒有差距”。

不過,土地面積不足成了制約醫院建設的關鍵因素。“想要烙一個10寸的披薩,卻只給2寸的鍋。”趙奇俠打趣。

按照2008版《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建造1000張床位的醫院,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