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裝餐飲到資本市場 明星投資創業三十年
從較低門檻的服裝和餐飲,到專業性要求較高的互聯網、金融等,明星投資漸漸有“由實入虛”趨勢。A股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乃至新三板,都不乏明星騰挪轉移的身影。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5年4月,趙薇夫婦以每股3.9港幣減持2.56億股阿里影業,一筆便套現近10億港幣。趙薇因此獲得“女版巴菲特”的美譽。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2日《南方周末》)
在劉曉慶投身商界的1990年代初,A股市場才剛剛成立,整個中國對于資本和資本市場也都缺乏足夠認識。如今明星股東的造富速度,是當年的劉曉慶所不曾想象的。
從較低門檻的服裝和餐飲,到專業性要求較高的互聯網、金融等,明星投資漸漸有“由實入虛”趨勢。A股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乃至新三板,都不乏明星騰挪轉移的身影。
因為一條來得猝不及防的娛樂八卦,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莫名其妙伴隨著彭于晏第一次登上娛樂頭條。緊隨其后,段子手集體出動的結晶“明星跨界做LP很正常”,更是第一次言簡意賅地向大眾普及LP這一投資術語。
LP,即為有限合伙人,是Limited Partner的英文縮寫。2012年,張磊和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等人投資設立清流資本,成為后者的LP。2017年初,清流資本則與鹿晗等聯合設立“清晗基金”。
清晗基金,不是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后一家由明星參與設立的投資機構。早在2014年,任泉、李冰冰和黃曉明就宣布成立Star VC,引起娛樂圈和資本圈的強烈關注。Star VC的成立被賦予了宏大的歷史意義,評論者將之稱為開啟了明星創立專業投資機構的新時期。此后,Angelababy的AB Capital、佟大為夫婦的悅佑資本相繼成立。
演藝明星或多或少都有著一種職業危機感。明星投資鼻祖劉曉慶在1990年代就有了“演戲只能當‘生涯’,不能當‘事業’”的論調。一方面是出于“青春飯”的憂慮,另一方面明星們早已不再滿足商演、片酬和品牌代言等單一收入來源,迫切需要開拓收入來源的多元化。
相較于以劉曉慶為代表的早期明星群體熱衷于從事實業投資,如今明星們的商業投資領域更為廣泛,不再拘泥于行業所限,從較低門檻的服裝和餐飲,到專業性要求較高的互聯網、金融等,并漸漸有“由實入虛”趨勢。A股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乃至新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