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會:家長、教師、學生的“三國演義”

責任編輯:姚憶江

編者按:

2012年3月,教育部出臺《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

各地家委會建立以來,在家校合作中發揮諸多積極作用。但由于運行時間不長,社會輿論和相關研究也反映了不少現存的問題:家委會成為“謀求特殊待遇的工具”、“權貴俱樂部”、“學校亂收費擋箭牌”......

這些觀點,真偽如何?通過零距離探求教師、家長、學生的三方看法,我們試圖還原這個新生事物的多棱面。

(視覺中國/圖)

來自上海的三張微信群截圖,觸碰到了許多中國父母心底的那根難言之弦。

“我畢業于美國XXX大學”、“我是XX大學博士”、“我是知名外企的HRD”…….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小學一年級的家長們,在微信群里做家長委員會選舉自薦,他們亮出的光鮮履歷讓人驚嘆,但也讓這件本只影響幾十人的“內部事務”,成為拷問家校關系的公共話題。

當今社會,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私事。“家委會淪為‘戲精委員會’”、“家委會競爭堪比競選CEO”,連新華社也發稿直呼:“家委會競選緣何異化為“名利秀”?”教育部的文件里,家委會被定義為學校與家長之間的“第三空間”??扇缃?,家委會異化成了“拼爹拼媽會”?

“和社會上一樣,可能能力強的孩子們去做決定,而能力差一點的孩子只能選擇去執行。”廣州市某重點中學高二班主任路鳴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在這所重點中學,家委會選拔的第一條標準是:你愿不愿意關心孩子。“就整體數據來看,中上階層的家長們,會更加關心孩子。各方面條件稍差一些的家長,他們并非不關心自己的孩子,只是要忙于生計,可能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因此,在組建家委會時,他們選擇不報名,他們習慣了‘被代表’。”路鳴說。孩子是家長的心肝寶貝,可在校園這個處介乎于社會和家之間的公共場所,這份親子情誼折射出社會的更多層面。

路鳴漸漸感覺到,家校關系,仿佛映射的是一個現實的社會。教育資源的代際傳遞,會像“剪刀差”一樣不斷放大階層差異。

家委會的是非風波,像一場“三國演義”:家長有怨言,“組織出游、幫管班費、批改作業,簡直逼著家長辭職回家帶孩”;學生有疑問,“家委會讓我們周日補課,晚自習延長,被別人的爸媽管,感覺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