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洪流”敲響青少年亞文化“失聯”警鐘

此次“意外沖擊”既集中反映出偶像經濟在青少年中大行其道,也反映出粉絲文化所代表的青春期亞文化與主流文化“既并行又失聯”的客觀現實。

 

連標點符號總共20多字的帖子,

10月8日在新浪微博發布后,

轉發超過102萬次,

評論超過263萬條,

點贊數超過517萬。

這就是今年28歲的影視明星鹿晗帶來的“頂級流量”。

一條娛樂消息,導致新浪微博運行癱瘓了近兩小時,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鹿晗宣布自己戀情的微博造成了“恐怖級”傳播效應。

此次“意外沖擊”既集中反映出偶像經濟在青少年中大行其道,也反映出粉絲文化所代表的青春期亞文化與主流文化“既并行又失聯”的客觀現實。

粉絲文化、二次元文化、表情包文化、宅文化……這些都是當前我國青少年亞文化的組成部分。

得益于互聯網、高質量教育和優越的物質條件,90后、00后群體更追求個性化精神文化,帶動新的亞文化形態不斷涌現。

開放性極強的內部溝通方式、高度的策劃和執行力,以及對新技術的敏感度,這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對當代青少年亞文化的最直接感受。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青少年在尋求自我文化認同的過程中,逐步締結圈子。

事實上,無論是粉絲文化還是二次元文化、表情包文化,都蘊含著強烈的認同感訴求。

在相關業界人士看來,青少年會主動追尋自己的興趣、也想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但主流文化不能滿足他們的交流愿望,于是他們便互相抱團、彼此認同,而不是嘗試讓父母、老師理解。

由于外在表現高度劃一、情緒狂熱,青少年亞文化群體通常被視為封閉式的“鐵板一塊”,外界甚至用“粉絲帝國”來形容。

但很多參與者對此不完全認同:“我們覺得自己比長輩更包容更客觀,但外界似乎并不了解,只看到我們狂熱的一面。”

事實上,無論是中外橫向對比,還是歷史縱向對比,崇拜偶像并不稀奇。

每個時代都有偶像崇拜,然而,和“鹿晗洪流”所凸顯的沖擊效應相比,它所暴露的主流文化與青少年群體之間的“失聯”更值得關注。

以此次鹿晗微博事件為例,相當一部分成年群體直到“鹿晗洪流”造成微博癱瘓、微信刷屏的時候,才得知鹿晗及其天量粉絲的存在。

這反映出主流群體對于青少年亞文化既不了解、亦少影響力的尷尬。

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不少主流人群對青少年亞文化持“等他們長大了就好了”的自然主義心態。

有人就認為,娛樂文化屬易逝文化,明星更迭迅速,對主流文化沖擊有限。也有觀點認為,當青少年步入社會,就會自然放棄之前的亞文化愛好,回到日常生活中。

這種心態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一方面部分娛樂明星及其經紀公司孜孜于利用市場化媒體“吸粉”,無意與主流媒體打交道;另一方面,國內學術界又對青少年亞文化普遍忽視甚至漠視,即使平素面對采訪十分熱情的專家,一聽來意即脫口而出“這有什么好研究的”,甚至直言“你們怎么不關注點正經事情”。

青少年亞文化的傳播,往往和商業資本的推波助瀾密不可分,反過來又會對主流文化的內容構成、表現形態和傳播方式造成顯著影響。

以粉絲文化為例,正是由于青少年的熱烈追捧,近年來,以鹿晗、吳亦凡等為代表的“小鮮肉”成為我國影視劇制作的重要元素,大量商業資本集中在這些青年偶像身上。

有意引導粉絲群體追星并從中牟利,造成了“流量明星”和偶像影視劇作品大量涌現,一些低質量作品還引發社會強烈爭議,這些都不是放任自流、任其發展所能應對的。

此外,青少年亞文化中不可避免存在有負面、病態甚至錯誤的成分,如狂熱乃至極端的追星行為;一些與主流價值觀不符的道德觀念、性觀念在二次元文化中野蠻生長;一些青少年對可能打著時尚、流行和個性噱頭,但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的行為缺乏警惕。

這些都讓青少年亞文化存在“走偏”的可能,更不是一句“長大了就好了”可以抵御和應對的。

面對亞文化的熱點現象,主流文化不應失語,或者因為害怕引發網絡爭議而主動放棄“陣地”,全面提升對二次元文化、粉絲文化等青春期亞文化的關注、研究力度已是當務之急。

主流文化群體應學會放下身段、尊重創新,以融合為指引,為年輕一代與主流價值觀的對接奠定理論基礎,尋找有效的引導之策。

(來源:人民日報)

網絡編輯:邵小喬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