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貸黑洞:從買一只貓到負債19萬
只是欲望的大門一經打開,他們大多都會再一次次伸手,復貸比例與多頭貸款比例都很高。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王海云 韋雯
四川大學校園里,很多共享單車的籃子上面都貼滿了小額貸款廣告。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從買一只貓到負債19萬 跌入現金貸黑洞》)
一些年輕人接觸網貸的第一筆錢,都是為了一個偶然的需求:旅游、買電腦、打瘦臉針、打賞一位主播,甚至是買一只貓……只是欲望的大門一經打開,他們大多都會再一次次伸手,復貸比例與多頭貸款比例都很高。
平臺通常不會標出年化率,而是精確到日、月的利息,比如借1000元,一個月后還1100元,年輕人們覺得100元不算多,但其實換算成年化率已經有120%。
早在2016年,銀監會就聯合教育部發文,要求加大校園貸的監管整治力度,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多位專家也呼吁,應加強投資者適當性教育,追究金融機構的責任。
大一時,為了交上英文培訓班的2999元報名費,網名“泥淖”的女孩借了一筆互聯網貸款。貸養貸、利滾利之后,大四時她背上了7萬元的負債,這筆錢成了這位農村女孩至今難以擺脫的夢魘。
“她還蠻能控制自己的,沒有逾期,不然如果加上高額滯納金,她完全可能要還10萬20萬,這還沒算手續費。”一位網貸業內人士說。
“泥淖”的債主之一,是2014年做“校園貸”起家的趣分期,現名趣店集團。其于2017年10月18日晚赴美上市,市值突破百億美元,成為財富神話。但也由此引發了對現金貸的巨大爭議。
在“趣店”這樣的財富新貴敲鐘背后,是一些“泥淖”一樣20歲上下的年輕人的一個個無眠之夜。因為跌入網絡貸款黑洞,他們不得不獨嘗自己天真或者說是愚蠢的惡果。
白天,他們照常上課、交際,在失眠的凌晨,化身為一個個匿名賬號,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向“網貸”問題下的答題者們求救。
一位網民曾留言愿意借錢,后臺就迅速被大批私信轟炸——這些私信很多來自剛剛注冊、連頭像都沒有的用戶。
針對“趣店”的輿論風暴發生后,據《經濟參考報》近期報道,由央行牽頭、多部門共同參與的監管新規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除了36%利率上限和禁止暴力催收外,此次監管還將從資金、牌照等多方面嚴控現金貸。
事實上,早在2016年,銀監會就聯合教育部發文,要求加大校園貸的監管整治力度,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多位專家也呼吁,應加強投資者適當性教育,追究金融機構的責任。
買鞋、養狗、談一場戀愛
“泥淖”英語不好,大一時報名暑期英語培訓班,交了錢,但沒能去成、也沒有退款。家里困難,一個同學推薦她借網貸付報名費。三年過去了,這個同學也陷入網貸泥沼,已經退學。而惶惶不可終日的“泥淖”,則靠擺攤賣手工藝品來償還利息。
不止是“泥淖”,在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多位借貸者中,他們接觸網貸的第一筆錢,都是為了一個偶然的需求:旅游、買電腦、打瘦臉針、遇到個私教、打賞一位主播、炒期貨……只是欲望的大門一經打開,他們絕大多數都會再一次次伸手。
今年23歲、曾經網貸負債19萬元的李小墨,借第一筆錢則是為了買一只貓。
剛入大學,她想和室友一起買只貓,但在網上被人騙了,陸續打過去的七千多元不見了,其中一半是室友的,她就先借了網貸還室友。
在學校附近,四處可見貸款平臺的廣告,趣分期、分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