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購物狂歡,跨境電商求“別出事”

在這場狂歡背后,是跨境電商心中再次逐漸繃緊的弦。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姚瓊

(農鍵/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新政利劍高懸,政策兩年拉鋸 雙十一,跨境電商的“續命”戰場》)

在將至的“雙十一”狂歡背后,是跨境電商緊繃的弦:兩年間行業政策數次波動,監管“靴子”始終未落地。而這場超級購物節的到來,將會是國家有關部門觀察跨境電商政策的關鍵時期。

“這段時間里平臺要做的就是‘別出事’,向政府證明平臺能控制好跨境商品質量。一旦出事,國家就很可能進行加嚴監管,過渡期不到就會收緊。”

定居意大利三年,沒有當地文憑又語言不通的張潔(化名),終于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在中國某跨境電商平臺,專做跨境產品市場開拓。

入行兩個月,她就感受到行業內人心不穩:“行業里的人似乎都知道這份工作的不確定因素,今天可以這么做的,明天可能就行不通。”

中國將進口商品分為貨物和個人物品,分別適用不同的監管要求。2016年前,跨境電商被歸為“個人物品”監管;2016年4月新政出臺,將奶粉、保健品等熱門跨境商品歸為“一般貨物”;2017年3月,國務院又下發文件,將跨境商品“暫時歸為個人物品監管”(被業界稱為“3·17談話”)。

而新政實施日期,則由最初的2016年5月延緩到2017年5月,此后又兩次延期,最新執行日期是2018年底。

“說明政府還是覺得監管方式有問題,要繼續反思、調查、研究。”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王健說。畢竟新政的定性牽一發而動全身——將跨境商品歸為“一般貨物”,意味著此前進口跨境商品的價格優勢、速度優勢都會喪失。

國家標準化研究院食品所主任李強與阿里巴巴合作,正為跨境進口商品制定安全標準。在他看來,2017年“雙十一”是個關鍵時期:“這段時間里平臺要做的就是‘別出事’,向政府證明平臺能控制好跨境商品質量。一旦出事,國家就很可能進行加嚴監管,過渡期不到就會收緊。”

跨境電商政策“靴子”仍未落地,第五年“雙十一”狂歡節已然開始。在這場狂歡背后,是跨境電商心中再次逐漸繃緊的弦。

“好好表現”的機會

2017年“雙十一”大戰拉開帷幕前夕,一場名為“品質電商”的研討會在杭州召開。會議由質檢總局主持,規模不大,但阿里巴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