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被害女學生江歌之死:輿論介入宜抱持冷靜與克制
越是激烈的議題,保持客觀冷靜越困難,但面對一個可能注定無解的人間慘劇,作為旁觀者的第三方,對介入保持盡可能的克制或許才有助于沖突的真正化解。
中國留學生江歌在日本被殺已過去一年,藉由媒體以“促進溝通,彰顯理性”為初衷的對話報道,爭議在積蓄數百天后正式呈現在公眾視野,甚至民眾不自覺投入一場牽涉面更廣的社會議題爭論中,情緒觀點各異,江歌的遭遇再次進入輿論漩渦。
圖片來源:江母微博發圖
一年前的11月江歌在日本被殺,進一步的案情披露中顯示,兇手被指系遇害人室友劉某的前男友(后被日本警方抓捕,等待日本司法審判)。案情曲折、牽涉人物復雜,在異域司法裁量結果待定的情況下,遇害人室友劉某與江歌母親的隔空沖突成為這樁悲劇在國內的最熱議題,此前事件關鍵人物劉某躲避媒體以及江母,江母在網上公開其全部個人信息,引發了大規模人肉搜索。在這樣的背景下,事件發生數百天后,媒體組織江歌家屬與江歌生前閨蜜、室友之間的第一次會面,注定在責問與辯解中進行,通過對話傳遞出的信息,再次引爆了輿論對于事件雙方的觀點站隊,雙方和解并未如期到來,更大的爭論正在展開。
在相對安全無害的社會議題面前,表達憤怒、不屑并在其中獲取關注度是容易的,但組織這樣一次對話繼而調動公眾情緒,這樣一個動作是否出于良善的傳播初衷,依舊未可知。好友為給自己解圍而遭遇生命危險,有沒有第一時間出來,事發后有沒有對遇害者家屬表達感恩(哪怕就是事后對方訴求中的“會面”),人性懦弱、膽怯到什么程度才是公眾所無法接受的,江歌離開人世的最后時間究竟發生了什么?諸如此類事件細節,各方可以一直爭吵下去,關鍵信息到目前為止依然算不上十分充沛。但理由充足地站江歌案爭議中任何一方,從情緒投入程度看人們都已經先于司法而下某種定論了。
因為“在法律之外還有道德”,所以無論是人肉搜索還是輿論介入之后的話題發起,人們似乎都足夠為各自立場尋找立足點。留學生江歌身后,是失去女兒的母親以及身陷輿論指責中的“閨蜜”(甚至已經有人在代表死者后悔承認劉某的閨蜜身份),此前一度被重申的“和解”初衷是否如愿,或者說這樣一個龐雜的話題是否真的有解?對激烈對抗和爭論的當事人而言,和解真的可能嗎?什么才有可能促成彼此的原諒以及內心的安寧?
爭論了這么久的江歌案,有人注意到被忽略的另一方關鍵角色,那就是真正的“兇手”,司法判決進展如何,在人們追求的事實真相之外能否出現一個足以說服多數人的法律真相,似乎只有后者才有可能給遇害者家屬以某種寬慰。冷峻的分析認為,在具體刑事案件的判決得出之前,遇害者家屬與案件關鍵證人的會面可能并不合適——— 無論是基于將兇手繩之以法的立場,還是確保司法判斷的客觀中立。事實上,相關說法也曾被陷入眾矢之的的劉某作為回避的理由。被害人家屬訴求可能并不現實的極刑判決,同時激烈尋求與關鍵證人在司法審判前會面,證人情緒、證詞的客觀性是否會被影響?
江母與劉某
越是激烈的議題,保持客觀冷靜越困難,但面對一個可能注定無解的人間慘劇,作為旁觀者的第三方,對介入保持盡可能的克制或許才有助于沖突的真正化解,否則客觀上只能火上澆油。從司法制度對客觀、中立的追求和設計中,公眾應當有能力體會克制情緒的價值。江歌被害案的司法程序仍在繼續,遇害者家屬依然在征集簽名以表達處以極刑的訴求(盡管日本司法分析認為這可能性不大)。無法苛求遇害者家屬的情緒表達,對于司法案件之外的另一場道德和人性,輿論有必要貢獻“了解之同情”,盡可能呈現中立客觀的思考。和解幾近不可能,對于遇害者家屬而言,可以說對方無論做什么、怎么做都于事無補,為彼此留足時間是否為一條可以嘗試的路?
唯一的女兒天人永隔,可以為自己挺身而出的閨蜜成為生者一輩子的心結,這不是情節跌宕起伏的肥皂劇情,這是幾家人的人生遭遇。給自己療傷是一場異常漫長而且艱難的人生體驗,于身處事外的輿論來說,紛擾的社會議題終究會散去,守護某個善良的初衷需要足夠克制的情緒和立場表達。
(來源:南方都市報-南都社論)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