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系的發展歷程與關鍵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11月11日在越南峴港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時指出,中日是近鄰,也是亞洲和世界主要經濟體。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李玫琦

2017年11月6日,傅高義先生在上海舉辦了一場以中日關系為主題的講座。(樊盛濤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16日《南方周末》)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11月11日在越南峴港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時指出,中日是近鄰,也是亞洲和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日關系穩定發展符合雙方利益,對地區和世界具有重要影響。今年是中日邦交正?;?5周年,明年將迎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雙方要推動中日關系持續改善,向好發展。2017年11月6日,哈佛大學榮休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先生在上海季風書園舉辦了一場以中日關系為主題的講座。傅高義是《鄧小平時代》《日本第一》的作者,對讓美國社會了解中國與東亞做了大量工作。南方周末得到傅高義先生的授權,刊發本次演講的主要內容。

中日關系在1980年代的確做得很不錯,1980年在日本有一個輿論調查顯示,日本人普遍對中國有好感。同一時期中國國內也流行日本文化。但兩個國家的關系出現了波折,我想解釋一下為什么從1980年代以后事情發生了變化。

今天很榮幸能夠來這里演講,我仍然想談一下我自己的研究。退休以后,我感到自己最大的責任是讓美國人多了解中國,因為中國發展起來了,在美國國內愈發有中國威脅論的說法。所以我想辦法去吸引美國人的注意力,讓他們有興趣去了解中國。

1980年代,鄧小平帶領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改革開放已經證明了是中國的主流發展道路。為了幫助美國人更深入地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我做了10年研究寫完了這本書(指《鄧小平時代》)。寫完這本書以后,我也考慮為了讓外國人更多了解東亞,我應該寫什么書。

我的責任是把中日兩國的關系發展得更好,為什么這是我個人的責任呢?因為我研究的是現代社會,是研究日本,研究中國。我有很多日本的朋友,我希望日本會做好,我也有很多中國朋友,我希望中國會成功。但這兩個國家目前的關系有待改善,所以我想了解他們的問題。

我的專業是現代社會,我沒有寫歷史的經歷,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