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與愛情
無論是雌性動物還是雄性動物,一個簡單的雌激素分子和它的受體在攻擊和交配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且不同的性別存在一定的差異。
責任編輯:朱力遠
是什么樣的神經機制在控制著攻擊和交配這兩種大相徑庭的行為?科學家發現,這一切都與雌激素和雌激素受體有關。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16日《南方周末》)
無論是雌性動物還是雄性動物,一個簡單的雌激素分子和它的受體在攻擊和交配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且不同的性別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意味著未來科學家或許會對暴力犯罪的心理學、精神性疾病和各類社會行為產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很多野生動物的紀錄片中,你都能看到有關暴力和愛情的內容。一方面,為了爭奪地盤和食物、保衛幼崽或者競爭交配的對象,同類的動物之間可能會大打出手;另一方面,雌性動物又可能溫順地擺好姿勢,欣然接受靠近過來尋求交配的雄性。你有沒有想過,是什么樣的神經機制在控制著攻擊(打架)和交配這兩種大相徑庭的行為?兩者間又有沒有什么共同之處或者聯系?科學家近年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在雌性動物還是雄性動物中,雌激素和它的受體在攻擊行為和交配行為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美國科學家最近的一項新研究又進一步地加深了對這個領域的理解。
一分為二的“虎符”
過去的很多年間,在研究攻擊行為時,下丘腦一直都吸引著科學家的關注。下丘腦位于大腦的腹面,丘腦的下方,承擔著對攝食、體溫、情感、晝夜節律以及腦垂體的激素分泌等活動進行調節的功能??茖W家此前就發現,下丘腦中一個叫做腹內側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的區域和動物的攻擊行為有關:當科學家損傷掉老鼠下丘腦中的這個區域之后,雄性老鼠間的攻擊行為就會變少;而當用電極通過電刺激人工激活這個區域的神經元(神經細胞)時,就能誘發雄性老鼠間的攻擊行為。
此前的這些研究絕大多數都是在雄性動物上進行的,對雌性的攻擊行為關注相對較少。最近,美國紐約大學的科學家在著名的神經科學期刊《自然-神經科學》上提前在線發表了一篇在雌性小鼠上的研究成果,研究結果發現VMH中的一個子區域(VMHvl)控制著雌性的攻擊行為。不僅如此,科學家還發現在這個區域中,起作用的是其中那些感受雌激素信號的神經元。
雌激素是一類類固醇激素,在雌性動物中主要由卵巢分泌(懷孕期間胎盤也會分泌雌激素),主要的作用是促進和調控生殖系統的發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現,以及維持和生殖相關功能的正常運行。雌激素發揮作用的途徑主要是通過調節一些細胞中基因的活性來完成的。之所以能夠對這些細胞中的基因活性進行調節,是因為這些細胞中存在著雌激素的受體。雌激素和它的受體就像古代君王調兵遣將時一分為二的虎符一樣,只有兩者結合到一起,才能調節細胞中基因的活性:雌激素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雌激素是脂溶性的,因此能夠自由地進入細胞內,不需要細胞“開門”),與游走在細胞中的受體相結合。兩者一旦結合,這枚完整的“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