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小學,“紅”在哪?

紅軍小學建設工程啟動于2007年,是繼希望工程之后又一遍及全國的大型助學工程。

責任編輯:錢昊平

貴州省習水縣,楊得志紅軍小學的學生參加升旗儀式。(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

紅軍小學建設工程啟動于2007年,是繼希望工程之后又一遍及全國的大型助學工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國政協原主席李瑞環還曾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將4萬元稿費捐給四川革命老區的紅軍小學。

“掛牌紅軍小學至少打通了一條愛心捐贈渠道。”八一紅軍小學副校長封海波通俗地解釋,現在能夠接收到更多的社會資源。

也有企業完成捐贈工作后,還順帶考察下西柏坡地區的交通狀況和旅游資源,希望能夠通過紅軍小學和當地政府的關系,開發房地產和旅游項目。

頭戴經典八角帽,身著灰色紅軍服,褲腿上緊緊固定著灰色的綁腿。

2017年“六一”兒童節期間,貴州遵義市婁山關紅軍小學的學生們變成了“小紅軍”,他們臥倒后,雙臂用力前撐,模擬紅軍戰士在戰斗中的姿勢,在操場的塑膠跑道上匍匐前進。

“希望借此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婁山關紅軍小學校長袁思海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了舉辦紅色主題運動會的初衷,并強調他們學校是全國第一所紅軍小學。

紅軍小學建設工程啟動于2007年,是繼希望工程之后又一遍及全國的大型助學工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宣稱,“通過命名,把學校同紅色歷史聯系在一起,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這一助學工程公開宣稱的目的還包括,通過理事會的撥款與地方配套出資,改善貧困老區的教育條件。從第一所學校授牌開始,紅軍小學建設已走過10年。

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全國完成了233所紅軍小學建設,突破了最初定下的80所援建計劃,覆蓋29個省份的革命老區。

只更名,不重建

第一所紅軍小學的命名、授牌,與婁山關在紅軍長征途中的歷史地位有關。

婁山關亦稱太平關,位于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1935年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婁山關戰役,揭開了遵義戰役的序幕,這是紅軍長征途中的首次大捷,確保了遵義會議的安全召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當地師生自發收埋紅軍遺骨,尋找烈士遺屬,遵義市匯川區新紅小學的師生也加入了那一場搜尋。

2007年,針對革命老區的“紅軍小學”建設工程啟動后,新紅小學受到健在的老紅軍及紅軍后代的關注。當年4月,新紅小學被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婁山關紅軍小學。

據工程理事會的官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