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雨花齋”:六年七百家,供餐千萬份
“民間公益慈善潛力巨大,社會的自主行動空間開始激活?!?/blockquote>責任編輯:呂宗恕
幾乎每天上午10點半,番禺雨花齋門口就開始排起長隊,等待二十分鐘之后開始享用全素的免費午餐。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雨花齋”:一個素食免費餐廳的成長奇跡 六年七百家,供餐千萬份》)
“民間公益慈善潛力巨大,社會的自主行動空間開始激活。”
“每一個人的內心中都有善的成分,遇到合適的條件就會萌發出來。一種模式具有感染力,就可以抓住人心,快速傳播。”
開一家免費餐廳,能維持多久?
起初,梁洪瀚的答案是三個月。而如今,時間走過三個年頭,在廣州市番禺區西城路,他帶領的義工團隊運營一家名為“雨花齋”的免費餐廳已超過三年。
過去六年,像番禺雨花齋這樣提供免費素食午餐的“雨花齋”餐廳,全國已開有逾七百家,供餐數千萬份。而每家店之間并沒有組織關系,沒有經濟控制、沒有規章制度,完全憑著各地愛心人士自發建立、勉力維持。
在這樣一種松散的組織形式下,雨花齋的規模奇跡是如何實現的?
老城區的免費餐廳
2017年11月11日,梁洪瀚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了一則招工啟事,作為現任店長,為番禺雨花齋招募義工。
三年前的8月份,本職工作為英語培訓教師的梁洪瀚在網絡上看到雨花齋的消息,為其免費午餐的模式感到驚訝和好奇。梁與五個熱心公益的朋友一同驅車至中山市,探訪當地的雨花齋餐廳?;貋砗?,他們各自捐出餐具、糧油、桌椅、空調,籌集了一筆資金,共同發起了廣州首家雨花齋公益素食餐廳——番禺雨花齋。
2014年11月,番禺雨花齋正式面向大眾開放。起初來用餐的多是鄰里、周邊商鋪的人。半年后,人漸漸多起來,如今每天前來番禺雨花齋用餐的人數穩定在三百到四百人。
附近小區的保安、環衛工人、流浪漢、殘障人士都是這里的???。更多的則是老人。據梁洪瀚觀察,八成以上的食客都是老人,其中十人左右年至耄耋。這與他當初為餐廳選址的考慮相契合,“以老人家為主,靠近老城區,對老人家方便”。番禺雨花齋所處的市橋街道,附近有十多個房齡超過二十年的老社區。
除了住在附近的老人,也有一些老人每天乘公交車過來。番禺雨花齋的義工鄭敏曾開車到離店較遠的地方,遇見常來用餐的老人提著菜回家,“我才知道,哇,那些老人那么遠來吃一頓午飯”。鄭敏發現,真正長期來用餐的大多是獨居的老人,“現在的老人家都是很孤獨的,他們來這里可以聚在一起聊一聊”。
和來用餐的人一樣,番禺雨花齋的工作人員也是身份各異,有放暑假的大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