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是教育的病根
只有了解教育的起源,才能對教育的功能有正確的認識,從而自覺地抵制教育功利化的傾向。
責任編輯:戴志勇
2017年6月5日,安徽某中學高考考生們奔赴“前線”。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
教育活動在人類史前就已經出現了,它有著與人類進化一樣久遠的歷史。在教育界,關于教育起源有各種學說,比較公認的是勞動起源說,其代表人物是蘇聯時期的教育學家米丁斯基。但是,籠統地說教育起源于勞動并不全面,嚴格地說教育應當是產生于人們的勞動、生活和社群交往之中。只有了解教育的起源,才能對教育的功能有正確的認識,從而自覺地抵制教育功利化的傾向。
學校教育與閑暇
從分類來說,教育可以劃分為自發教育(自學)、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它們彼此互相聯系又相互補充。在西方國家,學校教育最早出現在古希臘,英文中school(學校)是由希臘文schoole演變而來的,而schoole在希臘語中是閑暇的意思。在古希臘人看來,從事勞作、戰爭和政治的人是很辛苦的,只有在閑暇時才能讀書學習,享受學習的輕松與樂趣。直到現在,歐美國家的初級教育仍然秉持著這種自由教育的傳統,主張教育必須順應人的自然本性,既不要求學生背誦枯燥的知識,也不把考分作為學生奮斗的目標。
中世紀被稱為歐洲的黑暗時期,卻在意大利誕生了早期的博洛尼亞大學,給人類送來了光明。大學是怎么誕生的呢?一些有真才實學的學者,他發現了某個真理,于是就到教堂或是大街的廣場宣傳自己的新發現,一些追求真理的青年聚攏來聽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演講者與聽眾群體。有時遇到下雨天,演講就遷移到室內,慢慢就有了固定的教室和學生,最早的大學就這樣形成了。那些發現真理的學者,既不需要保密,也不用專利壟斷發明。所以,那時大學是學術共同體,既沒有任何功利目的,也沒有任何屬于物質性的校產,完全是為了追求真理。
中國古代教育的實用特征
中國教育的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