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的一段歷史

今年偶然得到一份王佐良寫于1968年12月18日的自傳材料,全文共六頁,用藍色鋼筆工整書寫,幾乎無涂改。

責任編輯:劉小磊

王佐良先生(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

1939年,24歲的王佐良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留校任教。1945年,抗戰勝利,王佐良隨清華大學復員回北平,繼續執教。在這六年時間里,王佐良絕大多數時間待在昆明。當時通貨膨脹嚴重,昆明的生活相當艱苦,王佐良在1990年贈夫人的長詩《半世紀歌 贈吟》中寫道:“戰爭在進行,物價在飛騰,/為一點糙米我常排在長隊中,/大學里工作重,而我還加外活,/有一陣我的兼差有六種。”(《王佐良全集》第十一卷)那么,除了在西南聯大教書,王佐良還干過哪些“兼差”呢?

今年偶然得到一份王佐良寫于1968年12月18日的自傳材料,全文共六頁,用藍色鋼筆工整書寫,幾乎無涂改。經與王佐良晚年若干手跡對照,可以認定確為其親筆。這份材料在一定程度揭示了王佐良在昆明所做部分“兼差”的性質。

材料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一、關于譯訓班;二、關于蔣匪第五軍;三、關于西南干訓團;四、美軍在昆明的機構。

“譯訓班”指1941年為配合在華美軍工作而成立的譯員訓練班。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1941年10月,軍事委員會戰地服務團譯員訓練班在昆明成立,主任為黃仁霖,實際負責人為聯大教師,其中吳澤霖為副主任,樊際昌為教導主任,戴世光、鮑覺民主管訓練業務。至抗戰結束,訓練班共辦了11期。

王佐良在材料中這樣寫“譯訓班”:

這個譯訓班設在昆明西北郊,主要負責人是吳澤霖、戴世光、鮑覺民等(吳現在中央民族學院,戴在人民大學,鮑在天津南開大學)。訓練是短期的,大約八周一期。課程以英語為主,英語課著重實用,有會話課,另外也教一些軍事用語和時事名詞,其目的在使學員能在經過短期訓練之后擔任美軍中的翻譯(主要是口譯)工作。

學員是國民黨教育部從各大學征調來的大學生,各系都有。畢業后分配到在云南和其他地方的美軍各部內擔任翻譯工作。他們穿布制服,有國民黨的軍訓教育管理他們。

英語課的教材是由幾個教授編寫的,當時西南聯大外語系有趙詔熊(現在北大)、胡毅(現在石家莊河北師大)、陳嘉(現在南京大學)等教授在那里教課。我同楊周翰(現在北大)也在那里教課,但那時我們兩人是西南聯大外語系的教員(這是西南聯大特有的比助教高、比講師低的一級教師職位),我只是根據現成教材上課,不管其它事情。

譯訓班學員許淵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