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交流30年紀事

這永不泯滅精神之光,在兩岸關系跌宕起伏的30年間,雖時遇風雨,卻愈加閃耀,照亮了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實現心靈契合的前程道路。

1987年是周功鑫入職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第16年。這位輔仁大學高材生求職時選擇了這個待遇最差的工作,只因“中華文化寶庫里有學不完的知識”。矢志成為中國藝術史專家的她不曾想到,多年后會參與兩岸故宮博物院歷史性合作。

周功鑫的“幸運”,得益于兩岸有識之士長期推動文化交流的不懈努力,更因為“中華文化之光早已深深根植于兩岸中國人的內心”。這永不泯滅精神之光,在兩岸關系跌宕起伏的30年間,雖時遇風雨,卻愈加閃耀,照亮了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實現心靈契合的前程道路。

案頭的書、筆下的畫:“海水猶連兩岸心”

漫長的“戒嚴”年代,臺當局全面阻絕大陸訊息入島,卻擋不住臺灣民眾希望了解大陸的迫切心情。1979年大陸方面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使這股民意愈加強烈。人們開始悄悄閱讀大陸書籍,慰藉“文化鄉愁”。

據臺媒記載,1987年兩岸開啟交流前,島內就已有販售“大陸禁書”的“地下市場”,品類涵蓋古今,從文學到學術,從文化典籍到中醫藥文獻,無所不有。“解嚴”后,臺灣出版商更爭相出版魯迅、茅盾、老舍、巴金等名家作品。

到1988年春,島內至少50家出版社翻印出版大陸圖書,發行數量逾萬種。報章形容這股出版界的“大陸熱”:“直如百花齊放”。

兩岸打破隔絕后,島內書籍也跨過了海峽。從余光中、鄭愁予、席慕容的詩歌,到三毛的散文、瓊瑤的小說……臺灣文壇佳作出現在大陸同胞書架上。大陸出版人張桐曾描述早年臺灣作家受歡迎程度:“可用‘相見恨晚’形容。”

春風終化千層雪,海水猶連兩岸心。

兩岸關系回暖感染了畫家手中的筆。1987年,數十幅大陸當代水墨作品“登臺”,震動島內畫壇。翌年,江明賢帶著53件畫作走進中國美術館,成為首位在大陸舉辦個展的臺灣畫家。

江明賢在臺北的畫室創作。(網絡圖片)

江明賢初展作品中只有幾張“想象中的大陸河山”。而今,他已往返兩岸200多趟,足跡遍及大陸各地,留下大量作品。

30年間,臺灣書畫名家幾乎全部應邀“登陸”?;叵氘斈暌虻酱箨戅k展丟了教職,還被“禁止一年內出境”,江明賢說:“兩岸都是中國人,同根同祖無法分割,文化交流是很正常的。”

從熒屏、銀幕到舞臺:“八千里路云和月”

當年,凌峰不顧臺當局禁令,偷跑到大陸拍紀錄片,贊助人還冒著財產被“充公”的危險。1989年6月,《八千里路云和月》開播,讓臺灣觀眾看到闊別數十載的大陸壯美河山,轟動一時。

凌峰(右二)帶領《八千里路云和月》攝制組在大陸拍攝。(網絡圖片)

隔年,臺灣中視開始制作播出《大陸尋奇》,希望讓臺灣民眾認識改革開放后的大陸社會。節目持續至今,已有1700多集。很多臺灣人會唱主題歌:“風雨千年路,江山萬里心;秦關月、楚天云,無處不是故園情……”

兩岸銀幕、熒屏交流還有很多“第一”。1987年,費翔作為第一位臺灣歌手登上央視春晚舞臺;1989年7月,《媽祖外傳》成為第一個赴大陸拍攝外景的臺灣劇組;同年12月,第一部由大陸作家作品改編的臺灣電視劇《芙蓉鎮》首播……

費翔在1987年央視春晚舞臺上表演。(全國臺聯供圖)

上世紀90年代,大陸電影開始登上臺灣金馬獎舞臺,之后兩岸電影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近年來,越來越多大陸影片走進臺灣觀眾視野,優秀臺灣電影也在大陸創造了票房佳績,還有聯合影展連年舉辦,合拍片也蔚為風潮。

“兩岸同文同種,擁有很多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兩岸電影人一起拍電影、說故事,可以做到讓大陸和臺灣的觀眾都感動、都喜歡。”臺灣影評人焦雄屏說。

1992年6月,臺當局準許大陸文藝團體入島演出。短短幾月,就有中央芭蕾舞團、上海昆劇團、云南省歌舞團、福建泉州木偶劇團、中央交響樂團等先后成行,演出場場爆滿。評論家魏子云撰文說:“為了看臺灣看不到的《時遷盜甲》,連睡覺都可以免了。”

多年來,臺灣文藝團體在大陸愈加“吃香”。從云門舞集的《薪傳》到國光劇團的《金鎖記》,從表演工作坊的《暗戀·桃花源》到漢唐樂府的《洛神賦》……臺灣劇目頻繁“登陸”,廣受好評。

72歲的凌峰正籌拍以大江大河為主題的《新八千里路云和月》,希望“通過節目展現家國情懷”。為兩岸交流多做些事,是其一輩子的心愿。他說,唯有如此,才不會“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照見歷史的文物交流:“明月何曾是兩鄉”

1992年,秦始皇陵兵馬俑、滿城漢墓金縷玉衣等110件傳世文物赴臺展出,成就兩岸文物界隔絕40余年后的“破冰之旅”。這場“大陸古物珍寶展”持續半年,吸引臺灣觀眾38萬人次。

島內“文化尋根熱”持續興起,兩岸文物交流日益頻繁。兩岸故宮博物院無疑最受關注。2009年2月,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率團訪京,兩岸雙方達成9項合作共識。同年10月,“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驚艷亮相,兩岸故宮藏品相隔六十載再相聚,引起轟動。

“我們與上海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也有密集交流,學術合作、人員互訪及文創經驗分享等活動成效和影響甚巨。”周功鑫說。

2011年6月2日,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向公眾開放。(新華社發)

2011年6月,《富春山居圖》“山水合璧”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演,浙江省博物館藏《剩山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無用師卷》分離360年后首度合展,產生的影響已不止于兩岸文化圈,更受到國際文化界高度關注。而后,兩岸文物各種“合璧”“重聚”不斷被促成,為兩岸同胞奉上難得一見的文化饗宴。

文物保護合作是兩岸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2016年,敦煌研究院與臺灣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組成的兩岸研究團隊歷時5年多,終于將在現實中僅存一小截獅尾彩塑與獅子四爪的莫高窟第61號窟,通過虛擬現實體驗系統(VR)完美重現。

“這是用數字化技術修復敦煌石窟的里程碑,為今后兩岸合作保護項目帶來啟發。”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

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臺灣佛教界人士星云大師2016年捐贈北齊佛首造像,使其與在大陸的佛身合璧。他曾如是說:“海水隔不斷我們的歷史,隔不斷我們的聯系,更隔不斷我們的血緣關系,我們共同的中華文化血脈是外力無法斬斷的。”

2016年4月30日,星云大師捐贈北齊佛首合璧入藏河北博物院。(新華社記者王曉 攝)

30年兩岸交流歷程猶如一部氣勢磅礴的交響樂,文化交流無疑是其中最華美的篇章。打開歲月的留聲機,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動人旋律汩汩流淌,一直沁潤著兩岸中國人的心靈,更將始終聯結著骨肉同胞的情感,繼續譜寫美麗樂章。

(來源:新華社)

網絡編輯:吳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