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聯”能讓互聯網公司交出數據嗎?

數據,是每個公司通過真金白銀換來的核心財富,讓它們拿出來交換,無異于割肉。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監管部門已決定2017年年底正式批籌“信聯”。(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3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 “信聯”能讓互聯網公司交出數據嗎? 你的信用,它的生意》)

“信聯”推出的目的,正是將央行征信系統未能覆蓋到的個人信用數據納入到一個國家級的基礎數據庫,實現行業信息共享。

數據,是每個公司通過真金白銀換來的核心財富,讓它們拿出來交換,無異于割肉。

2017年11月24日,據新浪財經報道,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會2017年第四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互金協會參與發起設立個人征信機構的事項,完成了“信聯”建立程序上的重要一環。

“信聯”并非官方名稱,而是人們對這一全國個人信用信息平臺的簡稱,旨在將散落在市場中的個人信用信息統一在一個官方平臺內,由該領域的頭部機構聯合參股,共同組建。根據財新網報道,監管部門已決定2017年年底正式批籌“信聯”。

“2017年3、4月份,甚至2016年年底就有這個消息了。”一位征信業內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只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落地,其實這一年來都沒有更新的消息。各個公司應該都去談過了,有的可能還簽了協議。

中國目前的官方征信系統,是中國人民銀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即央行征信系統。截至2016年3月,其共收錄自然人信息8.9億,其中有征信記錄的自然人3.9億,占總人口數不到30%。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征信信息缺位的影響日益擴大,特別是在目前火熱的消費金融貸款中,“共債”(即一人在多家平臺借款)現象已經極為普遍。根據中智誠征信數據顯示,現金貸申請者共債比例超過80%,跨4家平臺以上借款的高風險者占比接近一半。

“共債”的產生,就是因為各家消費金融公司之間數據不透明,無法真實測量一個人的負債水平。為了降低社會風險,征信聯網變得迫在眉睫。“信聯”推出的目的,正是將央行征信系統未能覆蓋到的個人信用數據納入到一個國家級的基礎數據庫,實現行業信息共享。

目前,8家市場機構有望參股“信聯”,每家占股約8%。它們是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中智誠征信、考拉征信、北京華道征信。

早在2015年1月5日,央行就發布《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正式要求上述這8家機構做試點,準備時間6個月。然而直到現在,個人征信牌照都未下發。

2017年4月,央行征信局局長萬存知解釋,“沒想到的是這8家機構實際開業準備的情況離市場需求、離監管要求差距那么大,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

它們的問題有三個方面:每家都想形成業務閉環,客觀上分割了市場的信息鏈;各自依托于某個企業或集團,不具備第三方征信的獨立性;在數據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各自進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評分并對外使用,存在信息誤采誤用的問題。

萬存知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