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能被遺忘的群體
今年是兩岸恢復交流30周年,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大陸探親。開放老兵返鄉探親,成為兩岸恢復交往的轉折點。
責任編輯:聶寒非
直到1989年,臺灣當局才發出第一張“返臺定居”的入境證給滯留大陸的臺籍老兵。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30日《南方周末》)
今年是兩岸恢復交流30周年,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大陸探親。開放老兵返鄉探親,成為兩岸恢復交往的轉折點。
很少人知道,國民黨在臺灣也征集了不少年輕人到大陸打內戰,他們大多一去無回,幸運活下來的,大半輩子也在大陸度過。
2012年10月3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國臺辦發言人說,對于臺籍老兵希望葉落歸根或返鄉探親,愿意提供協助。
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大陸探親,今年是兩岸恢復交流30周年。許多被政治分隔將近四十年的家庭終于得以有機會重聚,開放老兵返鄉探親,成為兩岸恢復交往的轉折點。
很少人知道,國民黨在臺灣也征集了不少年輕人到大陸打內戰,他們大多一去無回,幸運活下來的,大半輩子也在大陸度過。他們比“大陸老兵”晚了兩年,直到1989年,臺灣當局才發出第一張“返臺定居”的入境證,才有第一位臺籍老兵回到臺灣。
2012年10月3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國臺辦發言人說,自1987年臺灣開放大陸籍老兵回鄉探親以來,大部分的臺灣籍老兵已經跟老家聯系上,或者已經回來過。也許他們每一個人身后都有故事,都有各自的特殊情況。但不管怎么樣,對于這樣一些老人希望葉落歸根或返鄉探親,愿意提供協助。
臺灣女店主“潘愛軍”
筆者在一間面店吃飯,跟女店主聊了起來,拿了名片“潘愛軍”,一看就不像臺灣同年紀人會取的名。這名字風格有很明顯的時代印記,在臺灣格格不入,但如果在大陸,一定知道她出生的年代。
前兩年,筆者到臺灣東部臺東縣群山包圍之間的池上鄉。如果你有機會到池上,下車那一刻,你就會覺得這是個好安靜的小鎮。要不是這幾年觀光客多了一點,臺灣人提到池上,都只會說:“噢!那個產稻米的地方”。
筆者在一間面店吃飯,跟女店主聊了起來,拿了名片“潘愛軍”,一看就不像臺灣同年紀人會取的名。這名字風格有很明顯的時代印記,在臺灣格格不入,但如果在大陸,一定知道她出生的年代。
跟潘阿姨聊天,你會發現更有趣的事——你理所當然覺得她講話是臺灣腔,可是偶爾又帶幾處北方口音,講到開心時,又冒出幾句少數族群阿美人方言。
原來潘阿姨是山西運城人,嚴格說起來是半個山西人。她與母親楊杏花奶奶兩人,在臺灣東部花東縱谷,被群山環繞、綠意盎然風吹稻浪的池上小鎮開了一間山西面店“大陸婆婆面店”。
一問才知道,原來潘阿姨的父親是臺籍老兵。
今年是兩岸恢復交流30周年,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赴大陸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