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學教授的滇南扶貧實驗
當下NGO最好的角色,就是直面政府難以抵達的“最后一公里”,去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此撬動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
責任編輯:呂宗恕
在李小云教授的強勢資源導入之下,勐臘河邊村面貌發生巨大改變,但能否實現可持續性的增收進而脫貧,仍有待觀察。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30日《南方周末》)
當下NGO最好的角色,就是直面政府難以抵達的“最后一公里”,去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此撬動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
“公益資源都浮在上層,但真正的社會實驗應該是在下頭進行,我要把身邊優質的公益資源沉下去。”李小云說。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以來,中央政府在扶貧領域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各級政府還層層立下“軍令狀”:確保2020年全部貧困人口脫貧。
“地方政府也有壓力要把扶貧做好。”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云說,但中國社會的空間太大,即便到今天政府投入還是有很多力所不及的地方。他由此提出“方案公益”,認為當下NGO最好的角色,就是直面政府難以抵達的“最后一公里”,去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此撬動政府資源更多的投入。2017年9月,“方案公益”提出者李小云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
從提出方案到落實資源畢竟是項復雜的系統工作,扶貧者有個職業倫理,自己沒去實踐也不能隨便說。李小云決定自己創辦一家扶貧NGO,選擇一個貧困村先住下來。
2015年3月,小云助貧中心在云南勐臘縣注冊成立,辦公室設在該縣下轄的河邊村。
河邊村幾乎家家收不抵支,一般性的扶貧措施已無法幫助村民徹底脫貧。這一類型的貧困也是扶貧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不過李小云認為,駐村調研然后拿出方案來對接政府資源,做得好恰能證明,公益組織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低調的“名人”
2017年6月,河邊村舉行了一場“方案公益與精準扶貧”主題對話,愛德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丘仲輝說:“小云搞扶貧發生了一個根本性變化,更加結合中國實際了。”
李小云自認為是實踐型學者。1990年代,他曾在北京延慶、寧夏鹽池、云南紅河等地開展小額信貸與社區發展實踐。有一回,丘仲輝在寧夏鹽池與李小云交流做社區項目的經驗。李小云提出:“我們要搞參與式扶貧,激發村民主動參與項目的設計與實施。”如何看待民間組織作用及其與政府的關系,是丘、李二人當時的主要分歧之一。
如今,李小云對他當年的態度有所反思。“那時我搞參與式扶貧是跟著國外學的,我過于強調民間組織要直接進入社區來領導,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