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昆:技術在發展,人性還能永恒嗎?
從近十年創作的130多篇科幻小說中,他挑選了22篇個人最喜愛或獲獎的作品,小說集就命名為《奇點遺民》。這些小說里,人們往往要面對人工智能的考驗,選擇是否上傳自己的意識。有人在彌留之際被愛人強制上傳,而名義是“愛”。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在劉宇昆看來,推測未來是科幻文學的魅力所在,“用探索未來的精神建造一個可以用語言描述的世界。”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3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技術在發展,人性還能永恒嗎? 科幻作家劉宇昆的探索》)
“我出生在奇點元年,也就是第一個人被上載到機器的那年。”作家劉宇昆在小說《奇點遺民》中寫道。這部作品意在探討:如果人類的意識能夠上傳到網絡,脫離肉身束縛,永遠活在虛擬數據當中,個體該怎樣選擇?
劉宇昆從事過與人工智能和編程相關的工作,這傳承為他多篇小說的主題。從近十年創作的130多篇科幻小說中,他挑選了22篇個人最喜愛或獲獎的作品,小說集就命名為《奇點遺民》。這些小說里,人們往往要面對人工智能的考驗,選擇是否上傳自己的意識。有人在彌留之際被愛人強制上傳,而名義是“愛”。
《迦太基玫瑰》中,主人公的妹妹掃描大腦的神經網絡時,電子計算的生命模型崩潰,上傳失敗,生命結束。主人公去科技公司拿回骨灰盒時,將那些儲存著生命模型的硅晶片依次踩碎。
“莉斯離我而去,被困在另一塊大陸的機器存儲陣列中,我甚至沒辦法找個合適的方式悼念她。”劉宇昆哀傷地寫道,同時追問存在的真實性,“那些拷貝中的哪一個是我的妹妹呢?我該悼念其中的哪一個呢?”
“上傳意識時沒有肉體,這是一個令人很困惑的問題,我們人類的智能畢竟是從肉身物體上演變過來的,人工智能就不一樣,從一開始就沒有實體感官。”劉宇昆認為,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和最有趣之處。
20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