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老師的成功學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成功學書籍還會不斷出版,成功學大師也會繼續演講。不過,人們終有一天會回歸真實的。

責任編輯:劉小磊

特朗普在他主持的電視真人秀節目《飛黃騰達》中,有一句臺詞:“你被刷下了!”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30日《南方周末》)

2016年11月9日,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第45任總統。特朗普的對手希拉里在十個月后出版的回憶錄《何以至此(What happened)》中說:“我沒有想過我會輸??肆诸D、奧巴馬都沒有想過我會輸。”相對于很多人,我較為平靜地接受了這一事實,不只因為我置身局外。在我看來,一位“成功學大師”當選為總統并非偶然。

最成功的成功學大師

讀者想必知道,特朗普在入主白宮前是個有錢的生意人。知名財經網站“投資百科(Investopedia)”將他的凈資產計為39億美元,雖然這比特朗普自稱的身家100億美元少了一多半。他名下的公司提供多種服務,除了房地產和酒店業,還涉及旅游業、餐飲業、賭場和高爾夫球場。同飄柔和耐克一樣,“特朗普”本身就是一個商業品牌,貼有這個商標的產品遍及服裝首飾和家具床墊。有一種純凈水也冠名“特朗普”。

這位營銷高手賣得最好的商品則是他本人。特朗普迄今共出版過19本書,除了一本小說和三本政論,有八本教人致富的財經類讀物,還有七本提供人生建議的勵志類書籍。后兩類都可以歸入所謂的“成功學”,其中幾種已被譯為中文。1987年底,41歲的特朗普推出了他的第一部自傳性作品《做生意的藝術(The Art of the Deal)》。此書行銷一百萬冊,穩居《紐約時報》圖書排行榜一年時間,其中有13周名列榜首。一炮走紅后,特朗普相繼出版了多部成功學著作,包括《高處也勝寒(Surviving at the Top)》、《一路向上(The Way to the Top)》和《如何發家(How to Build a Fortune)》。

2003年,特朗普進一步利用視聽媒體,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攜手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開播了一場真人秀節目《飛黃騰達(The Apprentice)》。在每一期節目中,十幾位候選者由特朗普面試,競爭某個高薪職位。特朗普不僅提供建議,也評判選手表現,在美國觀眾面前扮演了主宰他人命運的角色。節目播出后吸引了大量觀眾,其中一句臺詞“你被刷下了(You are fired)”成了他最有名的用語。

與此同時,特朗普將成功學發展成了一項產業,開辦了以自己命名的大學。所謂“大學”,其實是一家培訓公司,提供理財和創業等方面的“知識付費”服務。在促銷廣告中,這位富豪宣稱:“在特朗普大學,我們教你成功。這里就是要做到這點——成功。它會發生在你身上。”以“特朗普大學”為名,他推出了一系列成功學課程、書籍和視聽產品。因為冒充大學,特朗普還被紐約總檢察官告了一狀,控訴他做虛假廣告。在吃了多起官司后,這家公司已經不再使用“大學”字樣,改名為“特朗普企業家計劃”。

據英國作家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考證,19世紀初,成功學書籍就開始出現在書市上,它們講述快速致富和打入上層的傳奇故事。這類圖書內容近似,卻暢銷不衰。中國讀者也很熟悉它們,1980年代“卡耐基”系列叢書就曾行銷全國,國內大一些的書店都設有“勵志類”專架。特朗普并不是成功學作家中銷量最高的一位,卻是他們當中最“成功”的一位。

成功學大師首先需要取得某個領域的成功,才有資格向別人推銷成功之法,說明“我的成功你可以復制”。依此而論,沒有哪位同行的資歷能與特朗普相比,他有部暢銷書的副標題就叫“世界上最著名的商業家幫你制定成功計劃”。成為電視節目主持人后,特朗普的人氣暴漲,成為很多美國人心中的偶像,據說近幾年他每場演說的出場費高達45萬美元。2015年6月,特朗普宣布參與總統競選。他在競選演說上高喊:“我們需要一位撰寫了《做生意的藝術》的總統!”成功學大師不見得能當好總統,不過總統身份一定會幫助特朗普大賣“成功”。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總統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特朗普的寫作風格

除了少量優秀作品,大部分成功學書籍都是不值一讀的抄襲之作。讀者可能會問“你怎么知道的?”說來慚愧,我曾給書商打過兩年工,親自編寫過教人發財的暢銷書,那時我還是個窮學生。很快我就明白成功學是怎么回事兒了。就像黑作坊的員工不吃自己加工的食品,我后來也沒有讀過成功學方面的書,直到特朗普當上總統。

大多數成功學作家都將讀者設定為文化程度較低的受眾,因此他們只會講一些淺顯的經營或處世道理,輔以名人名言和簡單案例。以2006年出版的《和特朗普從頭學(Trump 101)》為例,此書使用的詞匯數量很少,基本都是英語中的高頻詞,我估計美國的小學生都能讀懂。全書正文僅有171頁,卻有33章之多,每章內容只有薄薄幾頁。其中的例證幾乎都在講述特朗普的豐功偉績,而且不會提供多少細節。他的大部分成功學著作都類似這種模式。

特朗普的成功學“著作”多達十幾種,上面是國內引進的三種。(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在第三章“大就是好(Bigger is better)”中,特朗普以一句豪言開篇:“我喜歡到達星辰的高度,也希望我的項目同樣如此。”他說自己正在新澤西州建造兩幢當地最高的居民樓,樓上住戶可以俯瞰曼哈頓的天際線。“這兩幢樓也許不會接近星星,但住戶會認為他們活在天上!”至于為什么選擇新澤西,“我擅長預測趨勢,澤西城有著美好的前景……否則我不會跑到那兒。”讀到這里,我終于明白,這是一則房地產廣告。

這章接著提出一條建議:“你應該摸索如何使你接觸每樣事物更大、更好、更顯眼、更刺激。”下文以格言引用的方式重復了這句話:“如果你準備思考,就該同時往大了想。”后面一小節的標題是“往大了想從你的頭腦開始”,這顯然是一句正確的廢話,誰會從腳后跟開始呢?下一頁又提出建議:“跟往事學習,但不要停留在那里,浪費時間。”作者繼而重復道:“當你尋找那些有助于達到目前和未來目標的途徑時,別關注老問題。”整本書充斥著這類貧乏的說教,除了對作者的淺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外,讀完基本沒有什么收獲。

有人以為特朗普的淺薄是一種高明的表演——人家其實深謀遠慮。他們把這位成功學大師想復雜了。特朗普一般會雇傭代筆人完成一本書的全部或部分章節,《做生意的藝術》即出自作家史華茲(Tony Schwartz)之手。2016年,史華茲接受《紐約客》采訪,稱特朗普難以專注地反思一件事,毫無城府可言。他曾要求特朗普回憶往事,即使坐下來幾分鐘,這位地產大亨都會變得不耐煩,“就像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在教室里”。

盡管特朗普的成功學也強調學習知識,他對電視的熱愛遠勝于書本。他身邊的親友透露,特朗普甚至連一本書的標題都懶得看。與特朗普共處的18個月中,史華茲從未見他在書桌、辦公室或公寓內擺放過書籍,他甚至懷疑成年后的特朗普是否完整地讀過一本書。由于缺乏長時間的注意力,特朗普的“膚淺學識和平庸無知”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他為何主要通過電視接受信息——聽話比認字容易多了。

在通讀了2212頁特朗普的作品后,《華盛頓郵報》的編輯羅扎達(Carlos Lozada)記下了他的讀后感:“我遭遇了這樣一個世界:吹噓就像呼吸,侮辱就像談天,重復和矛盾就是標準,報復和不安隨時爆發。”有些讀者也許認為,特朗普擁有金錢、美女、名聲和權力,一定是世界上最快樂的男人。事實恐怕恰恰相反。在《大西洋月刊》刊發的一篇文章中,美國西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麥克亞當斯(Dan P. McAdams)將特朗普的性格判定為“極高的外向性和極低的親和力”。他容易被激怒,報復心也極強,具有自負和自卑的兩面心理。“……特朗普的魅力背后隱藏著憤怒。他的政治演說中滲透著怨氣。”

“明顯的自戀”

特朗普何以成為成功學大師?我們先從供給一側來看。通常人們只會看到群眾向大師膜拜,而忽視了大師也需要群眾關注。我們都需要他人的關愛和承認,自戀狂的這種欲望則達到了變態的地步。他們對要求他人承認的價值,遠超過自己真實的價值。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認為特朗普的個性中含有“明顯的自戀”,是這類人格的典型代表。不止此也,還有35位精神病專家聯名寫公開信,說特朗普有“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最明顯的特征,在于他們離開別人的關注就難以生活?!蹲錾獾乃囆g》將特朗普的生活描述為不是在會客就是在打電話,今天還可以加上發推特?!逗吞乩势諒念^學》插入了多則作者的日記,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日常生活確實如此。與其說他的作品傳授成功之道,不如說是在吹捧自我。他曾在曼哈頓40街做過一筆成功的房地產生意,單單此事在一本書中就被提到了五次,在其他書中也被反復提及。特朗普為吹噓自己,會不吝筆墨地夸大事實。例如,他曾宣稱自己的商業品牌等無形資產價值33億美元,而《福布斯》雜志的估價僅有2.53億美元。特朗普自己也承認:“我做宣傳的最后一把鑰匙就是虛張聲勢。”

自戀狂的自我炫耀往往透露出其內心的空虛和不安。當受到質疑和批評時,特朗普便耿耿于懷,恨不得立即報復。他將世界上的人分作兩類,一類是“贏家(上流社會的人們)”,一類是“輸家(中下層的老百姓)”。特朗普表面上喜歡贏家,他只在乎他們能給他帶來的利益或光環。他和輸家在一起時才會感到自在和愉快。在一次演講中,特朗普坦白說:“我不得不告訴你們,我愛輸家,因為他們讓我感覺自己那么好。”他在輸家中不僅找到了消費者,也吸引了大批粉絲。

既然特朗普出書的動力在于滿足自戀狂的癖好,而沒有透露真正的生意經,此人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么?提出這個問題的人相信特朗普是個成功者,我則認為他的人生從未真正成功過。有些讀者恐怕要跳起來了:“一個娶了模特老婆、身家數十億、當上美國總統的人,還不算成功嗎?”就像特朗普書中描繪的那樣,成功學大師首先會給你灌輸他們眼中的“成功者”形象,即想方設法混進上流社會的人們。你一旦接受了這種地位標準,就落入了他們的圈套。

讓我們看看成功者的另一個常見的定義——某一領域干得最出色的人。我們大都認為奧運會冠軍是成功者,因為他們比其他選手競技水平更高。根據這個定義,特朗普算不上成功者,至少不算很成功。他起點比別人高,生下來就是富二代,其父是紐約有名的房地產商人。特朗普只要保持每年5%左右的增值速度,四十多年下來就可以將父親的家業擴張十倍。喬布斯等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將自己手上的資產翻了成百上千倍,他們才是頂尖的商界精英。何況,特朗普并非每次都能瞅準投資機會,他一生曾四次接近破產邊緣,最慘的時候個人負債接近十億美元。銀行因為擔心巨額損失才沒有沒收他的資產,反倒還幫助他度過了危機。

即使特朗普有些經商才干,從上任十個月的表現來看,他很可能會以最不稱職的美國總統載入史冊。他缺乏起碼的行政和外交經驗,白宮的內斗丑聞接連不斷,總統班底已經換了一茬人。早在1987年的一次采訪中,特朗普就表示了對追求總統職位的興奮,可他并不會用心做好這份工作。美國政治學家福山在接受采訪時說:“誠實地說,我在政治生活中從沒有遇到過任何個性(像特朗普)這樣不適合擔任總統的人了。”既然許多媒體在大選前已經揭示了他的人格缺陷,為何半數美國選民還將選票投給他?

成功學的消費者

特朗普當選后,媒體刊登過多篇分析文章。有人說民意調查錯了,有人說民主黨錯了,還有人說民主制度錯了。這里我不想重復那些論調,只想指出一點:有些選民需要特朗普,就像有些讀者需要成功學書籍,兩者具有類似的心理機制。正如美國記者奧布賴恩(Timothy O’Brien)所說:“(特朗普的)暢銷書、電視節目和競選活動一脈相承。”

雖然有人抱怨“階層固化”,當今世界的社會流動率比以往還是高了很多。人們的身份變動不居,或是抱有向上攀爬的希求,或是懷著不進則退的憂慮。媒體上的名人報道,親戚朋友的升職加薪都會引起我們的身份焦慮。早在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就觀察到了這一現象。他在《論美國的民主》中專門討論了“為什么美國人身在幸福之中還心神不安”,并發現了成功學的需求來源:“物質享樂的愛好和改變地位的自由相結合……,人心就會變得更加躁動不安。人人都想時常改變他們的行為,唯恐找不到獲得幸福的最佳捷徑。”

成功學的作用就在于緩解現代人的身份焦慮,而不是幫助他們真正成功。那些急于向上流動的人們對自己的地位尤其感到焦慮,他們羨慕并模仿上層人物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其中一員。成功學大師便以江湖郎中的口吻,向這些讀者兜售地位躍升的“靈丹妙藥”。他們通過半真半假的方式建立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形象,而后就以一些淺顯的經商或處世道理,忽悠那些讀書不多又想出人頭地的群眾。

這種營銷策略也可以服務于追逐權力的游戲,特朗普只需要將針對個人的成功學轉化為針對國家的政策口號——“讓美國再次強大”。他很早就有意參選總統,可贏得半數選民并非易事。在一個正常狀態下的國家,多數國民不會追隨主張極端政策的候選人,或是將領袖職位交給一個毫無從政經歷的新手。然而,當經濟衰退或社會分裂時,處于絕望之中的群眾就變得像急于改變地位的人們,對自己的現狀感到非常焦慮。他們擔心自己地位不保,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受到外界影響。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人們會饑不擇食地將選票送給打破局面的人,即使此人看上去并不靠譜。特朗普的自戀個性加上他的淺薄作風,使他比其他候選人更容易吸引那些不得志的中下層選民,其中一部分就是他的讀者。

特朗普之所以能夠掌權,也許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特朗普。我們都太看重外在的成就和地位,而忽視了內心的修養和愉悅。你在旅游時想放下一切欣賞美景,還是惦記著拍些照片發到微信上?你會選擇加班至午夜,以便多掙些薪水買名車,還是找份朝九晚五的普通工作,給自己多留點時間鍛煉身體?你愿意為了升職巴結上司,還是甘于守成淡泊處事?面對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每個人會有不同取舍。這里我只想提醒讀者,成功不只有一種定義。

為特朗普代筆并賺到一大筆稿酬后,史華茲過得并不開心。他接受采訪時說:“我深感后悔,是我將特朗普呈現為超出他真實形象的光鮮模樣,并給他帶來更廣泛的關注。”史華茲將從《做生意的藝術》中得到的部分版稅捐給了幾家慈善機構,以減輕自己的負罪感。他在后來的作品中坦陳,與特朗普共事的經歷讓他感到“內心被咬噬般的空虛”,于是去尋求“更持久、本質和真實的事物”。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成功學書籍還會不斷出版,成功學大師也會繼續演講。不過,人們終有一天會回歸真實的。

網絡編輯: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