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有什么用?
“工匠精神”這個詞,這兩年在國內出現頻率頗高,各行各業都在號召要學習工匠精神。
責任編輯:吳悠
“工匠精神”這個詞,這兩年在國內出現頻率頗高,各行各業都在號召要學習工匠精神。畢竟,像中國這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僅僅只是滿足于“Made in China”,距離制造業大國其實還是有相當遙遠的距離的。衡量制造業水平的高低,重點并不在于量,而在于精。精密制造業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絕對無法輕言放棄的。在享受人口紅利的同時總結低技術含量加工的教訓,努力學習工匠精神,發展高精制造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也就隨之而來了。
當下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工匠精神
問題是,學誰呢?
其實,對于工匠精神的代表,當代的部分中國人可能存在很大誤解。通常人們會認為,隱居在民間的珍稀手藝人就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代表。雖然這些逐漸消逝失傳的手藝非常珍貴,但它距離我們所談的工匠精神,其實相距甚遠。
假如我們去了解一下工匠精神的內涵,會發現它被解釋為敬業、精益、專注、創新。不過就如小時候班級里的學習榜樣一樣,具體的實例永遠要比抽象的詞匯要鮮活生動得多。提起“工匠”二字,日本工匠可能是一個絕佳的對手和榜樣。
日本工匠有多牛
除了號稱完爆新干線的中國高鐵列車從日本進口的洗手臺,以及前幾年被中國游客追捧的日本產馬桶蓋,包括工程機械、機床、汽車、冶金、石油、電力、鐵路、航空航天、軍工核心等領域在內,日本制造業都有極大的領先優勢。
1983年,萬噸貨輪“老共產黨員”號,裝載了數十箱“五軸聯動的數控機床”的部件,從日本芝浦碼頭出港,通過挪威中轉,運往蘇聯。這就是轟動一時的“東芝事件”。從此,北約國家海軍第一次喪失對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