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5歲孩子加入的環保行動 ——流溪河治理,“關心”比“信心”更重要

七月的午后,一群6、7歲的孩子們正興致勃勃圍在一起看機器絞碎麥稈、草梗。伴隨著陣陣轟鳴聲,斷裂的金黃色碎屑被高高拋起至半空,如雨霧般傾灑下來,這已是第3批來到樂明村,參加廣汽本田杯“生態廣州·點滴關愛”2017廣州水環境保護創意大賽的學生們。四個月后,經過重重篩選,105份孩子們的作品順利入圍,成為大賽的優勝者。

除了是盤桓在流溪河的上游村莊,樂明村還有著“廣汽本田—綠芽·流溪河水源地環保生態基地”的身份,是此次大賽暑期夏令營的駐點。為了守護流溪河,一場人力與自然的平衡實驗由此開啟并已然破冰。

如今的它,初見時散發著質樸氣質,卻藏著意想不到的創新格局,這一切都源于“流溪河水源地社區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的開始。

廣汽本田杯“生態廣州_點滴關愛”2017廣州水環境保護創意大賽夏令營部分營員合影。

生態創業,告別靠天吃飯

2017年8月7日,來到樂明村,率先迎接水環境保護創意大賽營員們的是一頓營養美味的午餐,由當地農戶組成的“流溪河美廚娘聯盟”精心制作,她們還同時負責夏令營全程的每日三餐、下午茶、點心等。

順著沿途的標記指引能輕松找到“源味廚房”——1間改造后的村莊舊屋,是美廚娘聯盟成員的工作地點,為來客提供餐飲接待服務。新鮮時令果蔬,肥美的家禽,將當地美食“原汁原味”盛上餐桌。

以“物聯網+鄉村”模式產銷本土特色農產品,將青梅釀成青梅酒,檸檬制成蜂蜜檸檬茶,精加工各類果干,提高產能價值。2015年4月—12月,參與合作社的村民人均每月增收1098元。

而在“流溪河水源地社區生態環境保護項目”落地之前,樂明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都是依賴種植沙糖桔,高山番薯等單一品種,務農收入有限。再加上一直以來受到水源地保護政策的限制,村莊的整體經濟發展相對緩慢。

濫用農藥、化肥造成的農業污染是流溪河上游的主要污染源,另一方面也是流域附近的村民生活行為導致的排污,樂明村地處流溪河國家森林保護區和廣州水源林保護區的流域源頭,如果不能使水源社區村民改變施肥、撒農藥、亂丟垃圾等不良行為,污染問題依然不能得到根治。

環保專家為水環境保護創意大賽營員們教授環保知識。

單憑行政手段禁止收效甚微,“靠天吃飯、靠地豐收”的村莊無法只為了生態保護而存活,既要生存發展,又要在現實中保住環境,這樣的兩難處境如何破局?——推廣生態種植技術與綠色生活理念。

作為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廣州本土企業,廣汽本田毅然接下這次鄉村試驗的挑戰,以樂明村為試點村莊,建立三個生態基地,益生菌堆肥基地、生物防治基地、生態養殖基地,也是此次水環境保護大賽的重點參觀項目。

有針對性的實現生態農業,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污染,從而讓流經村莊的溪流水質標準常年保持在3類以上。廣汽本田生態保護基地位于樂明村,樂明村共有土地6000畝,其中可用耕地/林地面積1500畝。廣汽本田希望將環保模式逐年推廣至其它村落,覆蓋整個流溪河水源地,建立起良性生態閉環。 一直以來,復合化肥、農藥和激素都以效率高且價格便宜成為種植業的“寵兒”。為了保產增收,樂明村也不免使用這些農藥。然而,這些物質會破壞土壤中的有機物質,讓松土的蚯蚓與川地龍都消失不見,土壤出現板結并造成水土流失。

但如果采用益生菌堆肥的方式,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據在村里生活了40多年的鄉村導賞員“砂糖橘叔叔”介紹:“使用益生菌堆肥不僅能把雜草、樹枝、以及花生殼等廢料利用起來,還能保證土壤的疏松。”

他帶著營員們親自體驗了益生菌堆肥的過程,先將雜草、花生等“廢料”們運輸到原料加工場充分打碎,在陰涼的竹林里制作,2升的益生菌原料用一定比例的水稀釋后與原料充分攪拌均勻,再密封后放入屋中靜置發酵,可堆出約1噸有機肥料。

水環境保護創意大賽營員們在樂明村基地親身體驗益生菌堆肥過程。

益生菌中微生物的群體連攜作用,使植物根部的活力加強,提高吸收養份的能力,可以極大地改善土壤環境,提高土壤的保水和透氣性能,其肥效比普通堆肥高20—30%。其中的抗氧化物質使有機肥料不臭反香,砂糖橘叔叔拿出一把發酵好的肥料,有孩子湊上去聞了聞說:“青草的味道”。

接著,營員們走進了綠油油的稻田——生態養殖基地,由廣本出資采購的澳洲淡水龍蝦(四脊滑鰲蝦)苗被放養在這里,是國內稻田養殖的首次嘗試。

泥濘的水田邊,小朋友們好奇的張望著,有經驗的砂糖橘叔叔拿著捕網一下就撈上了一只通體青色透明的小龍蝦,身長大約5厘米,“這批剛養不久,再過幾個月就大多啦”。

據悉,這種新型生態養殖方式能使稻田里的資源充分地被龍蝦吸收,反之,龍蝦能吃蟲,活水,達到為稻田除草、松土、通氣和增肥的目的。

“這種龍蝦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水不達標是活不下去的,所以一定程度上也是幫助我們監測水質,看是不是已經凈化到滿意的一個狀態。”廣本負責人在水環境保護大賽夏令營開營儀式上,跟孩子們解釋道:“引進這種龍蝦是經過考察的,不會對當地產生產生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就是如果在水質差的地方它也無法存活,是一個自然淘汰的過程。”

而生物防治就是用“不使用化肥,以蟲吃蟲的方式來活性的有機調動生物鏈的作用”消滅蟲害,為了讓他們更好的理解生物循環與生態鏈,還安排了夜觀活動,近距離觀察大自然中一些有趣、有機的聯結。

水環境保護創意大賽營員們在樂明村生態養殖基地零距離接觸大自然。

被放大的責任心

有人站出來嘗試生態種植和養殖有機生態模式后,越來越多的樂明村村民接受了新的生態創收形式并加入進來。有村民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道:“村子里變得越來越干凈了,環保組織為我們搭建了生態種植的產品銷售平臺,收入也增加了。”

流溪河治理背后是多種社會關系的交織,人的作用不可忽視,從改變原生居民的理念與生活條件入手,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再造鄉土認同感和環境保護責任感。

“對于村民來說,我們是外來者”,但因為有了日復一日的相處和了解,廣汽本田與深入樂明村的NGO通過身體力行改變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不隨地吐痰、垃圾要分類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使用手機、電腦,了解外界快速更新的信息。

文化信息的傳播影響力或許會效果斐然,用有彈性、有人情味的方式營造社區生活,這些富有活力的年輕人能以最新鮮的、正確的生活態度帶動村民發生變化。

在環保行為的“矯正”之外,“流溪河水源地社區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的主旨是以生態環保為議題,探索水源地社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可持續協同發展。

項目期內將以環保教育基地依托,挖掘本土生態資源優勢,開展對當地村民的能力挖掘與培訓,引入環境保護教育培訓和自然生態教育活動,撬動包括當地政府、企業、NGO、教育、旅游等外部資源,為村莊的發展引進源動力。

項目內容包括生態調研、自然教育、環保教育、城鄉互助四個部分,形成圍繞環保教育的村民參與—生態民俗—農耕體驗—自然導賞—無公害農產品銷售接待這一社區閉環。

在鄉村學堂學習生態種植與綠色生活理念,參與鄉村自然導賞員的培訓,村民們從陌生、抗拒的姿態逐漸變為主動、樂觀的接受,同時以講解員、接待員的身份反哺環保,保住青山綠水的同時穩定增收。

一方面是村莊生態民俗的挖掘和包裝,另一方面是推動自組織創業團隊,推廣生態農業種植技術,打造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在多機構合作下,形成有效的“環境保護-生態種植—特色農產品銷售”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作為備受矚目的多方合作流域治理案例,樂明村目前的狀態看起來還不錯,在水資源污染風險防范方面由行政力量主導,來自從化區環保局的專家介紹說:“從七個方面入手保護流溪河:水質定期檢測;科學審批落地項目;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整頓小散亂污染企業;整改農畜養殖;整改農家樂;網格化聯網管理,實時監測沿岸企業排污狀態。”

總體措施比較強硬,但在不同流域范圍內有略微彈性,環保局專家以養殖業為例做出了說明:“我們規定在流溪河一公里范圍內都不可以有養殖業,這是比較硬的制度,但是有禁養區、試養區和限養區,禁養區必須關停,如果在其他兩個區域范圍內,能達到很好的排污標準也可以繼續養殖。”

正是在政府、企業、公益組織等共同努力下,樂明村環境保護基地漸漸步入正軌。三條自然體驗生態郊游步道途徑農田、河流與山林,景觀優美、空氣清新,,生態民宿整潔干凈,承接多次親子家庭夏令營與生態體驗活動。

如今,這一覆蓋人口600余人的美麗山莊,有著民居—農田—果林—竹林—天然次生林的多層次生態布局,山嶺、溪流、濕地、稻田、森林景致相互交錯,各種鳥類、昆蟲、植物物種豐富。

1月賞梅花,4月摘青梅,9月收芋頭,入冬,養活世代樂明村村民的甜蜜砂糖桔,也結出了果實。采蜜打蜜、插秧收割,應時令變化的農耕活動使生態教育的課堂充滿趣味,生物多樣性的增加從某種意義上也印證了村里的生態環境在漸漸變好。

在金牌導賞員的帶領下,水環境保護創意大賽營員們參觀樂明村生態養殖基地。

環保教育不怕“早”

村口原本廢棄的空地如今已被改造成美麗的鄉村學校,兼具民宿、學堂、民俗館等多種功能,是夏令營的主基地。含有露天小院的一幢獨立建筑,墻底涂滿了綠色顏料,繪上了鮮花、樹芽、鳥,籬笆門兩側鋪著些鵝卵石,架著蔥郁的綠植。這些裝飾是含有特殊意義的——以充滿活力、親切可愛的面貌呼應環保教育的主題。

以生態環保議題切入的社區營造是廣汽本田早在2015年與綠芽基金會和阿拉善SEE珠江項目中心合作設立項目時的核心思想,從而衍生了以環保教育基地為依托,挖掘本土生態資源優勢的“人—產—景—地—文”基本網絡。

河網密集的廣州仍面臨著水資源、水環境保護等諸多考驗,20年來污染問題不斷的母親河“流溪河”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廣汽本田更是快速行動,以社會力量投入到流溪河流域保護中。

為了聚集更多力量來實現公眾對于綠色環保的期待與夢想,廣汽本田多年來數次舉辦“流溪河源環保親子公益營”、戶外“自然教育”的公益體驗課程。廣州市環境保護局巡視員章威也對活動表示了肯定,希望能夠借此動員更多公眾投入到日常的水環境保護中,進一步推動生態環境的改善。

大賽重點面向青少年群體,征集廣州市內水體保護為主題的“創意方案”與“創意微視頻”,同時邀請參與大賽創意方案項目的多個學生群體深入流溪河源頭開展暑期實踐活動。

由環保專家帶隊進行水質改善調研,溯源流溪河的故事,了解流溪河污染治理概況、廣州市內水污染的解決措施等,為環保方案的制作提供參考思路。

參加活動的孩子們最小的只有五歲,讓人不禁發問,為什么重視和孩子談環保教育?在流溪河夏令營開營時,廣汽本田給出了答案“孩子是家庭的核心,是社會的未來,從小樹立環保觀念、學習環保知識,對于整個社會的綠色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環保是一個具體而抽象的名詞,如果僅僅把污染、治理停留在表面字眼,哪怕是大人也未必全盤接受,鼓勵和引導公眾,親身投入到環境中去認識與發現,比起乏味的說教行之有效得多,對孩子更是如此。

三天兩夜的寶貴時間,是一次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的環保探索之旅。踏上這片土地,從化衛東水上碼頭乘坐游船伊始,一邊聽環保專家們講解流溪河上游保護情況,同時欣賞沿途的自然風貌。

打開了五感,營員們不僅看到蕩開的清澈水波、環繞著的綠色植被,還真切的感知到“供養我們的母親河是什么樣子”。一個低年級孩子曾在后期的專家分享會上問道:“游船時,我看見(流溪)河兩岸有許多的落葉飄進來了,污染了要怎么辦呢?”正是因為經歷過流溪河的美,連一點點落葉都讓他開始擔憂起來。

體驗過程中,環保專家會不斷為同學們講解什么是水污染,如何治理污染,以及流域保護和生態保護的相關問題。結營時,在暨南大學教授的指導下,營員們把從各地取來的水樣拿來做水質檢測實驗,一瓶瓶貼著地區標簽的水樣,來自廣闊的珠江、家門口的水溝、工廠排棄的廢水...從孩子們對做科學實驗的好奇與興奮中抽離出來,哪怕他們只是得出“這片地區的水真臟”的簡單結論,也算成功走出了認識環保的第一步。

這就是參與的力量,通過身體的直觀感受上升到心靈層面,從而影響自己的行為,孩子們遠比想象中對環境更具認同感,正如活動負責人所說:“舉辦這次夏令營的目的是希望從小孩到大人,再到整個社會,改變大家的生活習慣,不斷傳遞環境保護的價值。”

回想數月前的那個夏夜,金牌導賞員砂糖桔叔叔和檸檬阿姨,各帶著一隊水環境保護創意大賽的營員們開始鄉村夜景之旅,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著草叢里結網的蜘蛛、樹椏上隱形的綠蛙,當黑暗中零星出現幾只閃爍的螢火蟲時,他們一個個都凝神聚氣的注視著。

如果孩子們愿意把自己想象成拯救世界的英雄,那么一場美麗的環保冒險就在不遠的前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