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友到主奴:中國古代的君臣關系
在清皇帝看來,士大夫與天子共治的聚議不過是“庸主”所為,只有乾綱獨斷的皇權才是正道。但它并不是中國歷史的常態。
責任編輯:戴志勇
圖為顧炎武畫像。顧炎武曾列舉南北朝、隋唐時期多個例子,認為“其時堂陛之間未甚闊絕,君臣而有朋友之義,后世所不能及矣”。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
在清皇帝看來,士大夫與天子共治的聚議不過是“庸主”所為,只有乾綱獨斷的皇權才是正道。但它并不是中國歷史的常態。
清宮劇中多見主奴一般的君臣關系,常被很多人視為中國古代君臣關系的常態,皇帝高高在上,臣跪地磕頭高呼圣明。但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君臣關系的常態并非如此。
夏商周的貴族制時代,君臣多為一個家族的成員,如商代甲骨子組卜辭、午組卜辭的主人就是商王的兄弟或堂兄弟。周代宗法制下,嫡長子為君,庶子為臣,君臣即兄弟。如《豦簋》銘文中弟弟豦對哥哥“君公伯”行禮,自稱“厥臣弟”;《繁卣》銘文中辛公為兄,繁為弟,兩人之間行君臣之禮。殷周時期的君臣關系,籠罩在親人血緣溫情脈脈的氛圍之中,并無后世“尊君卑臣”的現象。當時君臣之間是一種相對概念,臣在自己領地上也是君,所以“一個國家內存在著不同層次的眾多君主”(趙伯雄:《周代國家形態研究》)。貴族政治下的君臣共治,“堪與羅馬帝國以前的共和時代媲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