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殺掉一只會念詩的鳥嗎?”“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7”的詩意與辯護

“詩歌傳達了人類的普遍性。詩歌使你了解其他人,讓你知道他們和你一樣?!?/blockquote>

責任編輯:邢人儼

2017年11月26日,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左二)與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右二)進行了“世紀對話”。(黎家鋒、黃振強/圖)

阿勒瑪斯麗(左)的詩在她的國家被禁,但她仍用阿拉伯語寫詩。巴德倫(右)出生于1960年代,遭逢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黎家鋒、黃振強/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

“詩歌傳達了人類的普遍性。詩歌使你了解其他人,讓你知道他們和你一樣。”

馬蘭·阿勒瑪斯麗最初在facebook上收到來自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的邀請,她感到十分驚訝,“太好了,可是你們怎么會知道我呢?”這位敘利亞流亡詩人居住在巴黎,曾獲得阿多尼斯獎,詩歌被翻譯成八種語言出版,但其中沒有中文。

“對我來說,中國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文明。”阿勒瑪斯麗小時候住在大馬士革,家里的客廳有一幅巨大的“關于傳統中國人生活”的中國古畫,類似于《清明上河圖》。

帶著同樣憧憬而來的詩人嘉貝巴·巴德倫來自南非,鐘愛香港電影,她曾想象這座國際大都會是一派高樓林立的景象。坐在從機場去酒店的汽車里,巴德倫吃驚地發現一路綠色,詩人們下榻在香港中文大學附近,群山碧海,“這里有非常安靜的部分,香港的日常生活和我在電影里所見的很不一樣”。

巴德倫把沿途隨想記在小紙片上,自從來到香港,她一直不停地在寫。“雖然我想寫詩,但有時候詩不想被寫出來。”巴德倫笑著說。

2017年11月,來自世界各地的二十六位詩人出席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隔年舉辦的詩歌之夜,這是第五屆。2011年,創辦人北島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盡管眾聲喧嘩,但其實我們正處在全球化時代的‘失語’狀態,只有詩歌,才能讓我們的舌頭得救”。

巴德倫熱衷參加各種詩歌節,已經參加過不下二十次,“我們總會遇見新朋友,但總像老朋友那樣聊天”。中國之行讓巴德倫想起《古蘭經》里的諺語: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對大多數出席詩歌節的詩人來說,跨越國境是常事,他們已慣于在不同語言與文化中游走。阿勒瑪斯麗在這樣的旅行中漸漸發現人類的相似性。“我們的痛苦、愛都是相似的,不論什么膚色、宗教,我們都得和平地共享這個世界。”阿勒瑪斯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詩歌傳達了人類的普遍性。詩歌使你了解其他人,讓你知道他們和你一樣。”

“有人說,如果動物會寫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