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烏江邊的國家記憶

整個816工程完成后,形成了“洞中有河,河上有樓,樓中有洞”的世界最大人工洞體。

責任編輯:楊嘉敏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

整個816工程完成后,形成了“洞中有河,河上有樓,樓中有洞”的世界最大人工洞體。如此浩大的工程,卻看不出任何工程痕跡,從金子山外看,很難相信這座已被掏空了的山體內部,隱藏著我國三線建設時期最大的工程。

重慶涪陵,白濤鎮大山深處的816地下核工程。(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遙遠的三線

洞口佇立著的石碑表明,816工程是我國最年輕的文物:從1966年開工建設,到2009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只有短短的43年。一個現代工程,僅僅43年就成為被保護的文物,一定濃縮了一段值得保護的記憶。2017年7月的一天,我站在816工程的主洞口,洞中吹出的颼颼涼風,仿佛正在講述那個風云際會卻又詭譎叵測的時代故事——中國的“三線建設”。

1960年代,年輕的共和國面臨險惡的國際環境:東南方,一直企圖孤立和包圍新中國的美國入侵越南,炮彈甚至落在了我國境內;北邊,中蘇交惡,“老大哥”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常常越境挑釁。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1964年8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提出要準備打仗。要打仗就要布局,從戰爭角度觀察,我國工業大多集中在沿海沿邊地區的城市,一旦開戰,極易受到毀滅性攻擊。因此,沿海沿邊是前線,被劃為一線地區;一線地區與京廣線之間的中部區域,是我國的戰略縱深帶,為二線地區;而甘肅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京廣鐵路以西、廣東韶關以北的廣袤腹地,南離海岸線700公里以上,北距邊境則達上千公里,且多是山區,是祖國的戰略大后方,被劃為三線地區。

所謂“三線建設”,就是在三線地區,按照“備戰、備荒”的宗旨和“靠山,分散,隱蔽”的原則,快速建設以軍工企業為主、民用企業為輔的現代工業。四川(當時轄重慶市)是三線建設項目最多的省份之一。三線建設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一大批沿海發達地區的工人和技術人員,舉家遷往內地的大山溝,生活軌跡由此改變。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也影響了很多人對社會的認知。1969年,我讀小學五年級,父母雙雙到西昌的“五七干校”勞動。當時,大涼山的西昌是個遙遠的地方,從成都去西昌,要翻越橫斷山脈伸向四川盆地的好幾座大山,汽車要跑兩三天,聯系非常不便。恰有一支北京支援三線建設的汽車隊往返成都至渡口(現攀枝花市)運輸貨物,要經過父母所在的干校駐地,我們與父母的聯系就靠“北京司機”作紐帶,信件、衣物,包括每月的生活費,都交由連姓名都不知道的北京司機傳遞,北京司機成了我對北京的初始印象,至今都對北京人充滿好感。

三線建設的項目,大多都建成投產,支撐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民經濟的運轉和戰備之需。1970年代,我在四川彭縣服役時,部隊駐地一公里外有一個從江蘇無錫遷建三線的油嘴油泵廠,生產高峰期,全國40%的各型拖拉機油嘴油泵都由該廠生產。不得不說的是,三線建設因布局不符合工業發展規律,即使拋開世界局勢變化和體制變遷等原因,也注定了不能可持續發展。然而,特定時期百萬建設者豪邁與犧牲譜就的新中國工業建設史詩,卻永遠鐫刻在了共和國的歷史上,成為一種國家記憶。

“816地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