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風口,廣州蝶變
以世界500強企業為例,截至目前,在廣州落戶的累計達到297家,投資921個項目,涵蓋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業、汽車制造、船舶工業等先進制造業。
責任編輯:呂宗恕 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7年7月15日,廣州花都汽車產業基地。汽車下線后正在進行最后的檢測環節,包括四輪定位、速度表校驗、制動性能、排氣、密封等十多大項的測試。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
以世界500強企業為例,截至目前,在廣州落戶的累計達到297家,投資921個項目,涵蓋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業、汽車制造、船舶工業等先進制造業。
廣州在傳統制造業進入到智能時代時,和39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一樣,再次具有了先發優勢。
在21世紀的中國,智能制造是最高頻的詞匯之一。從南到北、從西到東,智能制造總是附帶著其特有的方式,催生著中國新的產業革命。
“新一輪的智能革命,正催生(中國)制造業的深度調整。”國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興介紹。
和“中國制造2025”一樣,美國啟動“工業互聯網”,德國實施“工業4.0”。不同的戰略名稱,傳遞出的信息是相同的:制造業仍是全球競爭的焦點。
在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幾家廣州本土企業中,他們都談到:中國制造業正面臨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競爭的雙重壓力。
無法抵制的“智造”風潮
今天,“智能”并不僅僅是人們在網絡上通常了解到的機器抓手、服務型的小機器人等,而是真實地存在于工業生產線中。
在廣日工業園內,不時傳來機器轟鳴的聲音。走進生產車間,一輛輛AGV(自動導引運輸車)沿著規定的路徑魚貫而出。旁邊的機器人“長臂善舞”,熟練地進行切割、打孔。
工人們早就熟悉這幅畫面:在智能機器面前,操控系統指揮著“機器人”。從2009年開始,廣日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嘗試將信息化融入到工業生產中。三年后,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工業4.0戰略”。
在廣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賓看來,廣日股份在這一領域的率先嘗試,是企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人工成本直線飆升,生產效率亟待提高,想方設法解決成本與效率問題成為企業日常管理的主題。
“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剛開始只是在整條生產線中的某一部分進行智能化嘗試,然后逐漸地拓展。”吳賓這樣形容公司智能化的過程。
南方周末記者觀察到,廣日股份電梯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智能機器、數據分析的支撐。在移動端,消費者根據實際情況,設定電梯的基本數據,例如樓層面積、日客流量,系統就會自動生成效果圖,計算出需要安裝電梯的數量。
消費者720°無死角地觀察電梯、選擇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