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中美關系并不存在大國之間必有一戰的規律
長期處于主宰、支配地位,習慣于稱霸,就會時時擔心誰可能取代自己的霸權地位。
長期處于主宰、支配地位,習慣于稱霸,就會時時擔心誰可能取代自己的霸權地位。懷有這種憂慮的人,即使不是杞人憂天,也是以己度人。中國既沒有主觀意圖也沒有客觀利益需要通過與其發生沖突來換取自身發展和安全。
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提出的,他只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寫道,雅典的日益壯大以及斯巴達對于雅典之日益壯大的擔心,使得二者爆發戰爭。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借修昔底德之名表述自己對美國與中國之間可能發生沖突的擔憂。這只是他們的一家之言,不能看作大國之間必有一戰的規律,更不是什么國際關系的鐵律。
從認識論看,即使歷史上曾發生過強國相斗、國強必霸之類的現象,但不能據此推導出現在和今后一定會如此的結論。對于這種“因為曾經有過,所以必然還會有”的命題,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早已給出過有力反駁。
從歷史事實看,近代以后,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以“叢林法則”“零和博弈”為主基調,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沒有發生過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雖然世界上局部戰爭時有發生,但無論西方世界領導權從英國轉移至美國,還是冷戰結束、新秩序構建,都沒有以暴力方式出現。中國延續改革開放以來的良好發展勢頭,持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尤其需要長期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
從當前和未來看,世界日益成為“地球村”。盡管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貧富分化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一些國家出現貿易保護、社會排外、政治保守等傾向,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并未改變,世界各國各地區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從中國與各國的關系看,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與美國等西方大國,還是與俄羅斯、印度等金磚國家,中國既沒有主觀意圖也沒有客觀利益需要通過與其發生沖突來換取自身發展和安全。相反,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逐步走出一條完全可以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大國關系之路。
習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因此,對于西方學者“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我們并不認同,但可以將之視為一個重要提醒,做到未雨綢繆,加強同相關各方的溝通合作,促進互利共贏。
冷戰結束后,一些西方學者一直在探討: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樣的“突發事件”究竟是怎么發生、為什么發生的,有沒有可能避免這樣的歷史悲劇重演。這背后蘊含一個重要關切,那就是中美之間如何才能跨越所謂“修昔底德陷阱”,避免重蹈戰爭悲劇的覆轍。有些西方學者還有這樣的戰略憂慮:中國是否、將于何時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霸主。這與西方國家長期處于國際規則制定者和世界秩序主導者的地位有關。長期處于主宰、支配地位,習慣于稱霸,就會時時擔心誰可能取代自己的霸權地位。懷有這種憂慮的人,即使不是杞人憂天,也是以己度人。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歷了受人欺凌、割地賠款、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難,而且中華民族始終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價值理念,絕不會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之后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甚至以強凌弱。事實終將證明,中國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中美關系自從1972年破冰、1979年建交以來,一路走到今天,從未遵循在西方通行多個世紀的“叢林法則”,兩國之間連冷戰也沒有出現過。當今世界各國已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強權政治、零和博弈很難繼續支配國際關系和世界格局演變。還應看到,時下各國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和風險,人類求發展、求和平的基本訴求一致,而且經濟發展機遇也是交匯的。用沖突、對抗、強權的辦法解決爭端的時代早已過去。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各國人民共同的利益所在、責任所屬、命運所系。
(來源:人民日報)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