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個展回望三十年創作

“這輩子像是由什么東西在催著走,又像是在找回什么丟了的東西?!?/blockquote>

責任編輯:宋宇

《天書》創作于1987年到1991年間,由徐冰手工刻制的四千多個活字版編排印刷而成,制作工序極為考究,作品中酷似真漢字的文字實為“偽漢字”,意在提示一種對文化的警覺。徐冰認為,藝術家如果還有話要說,又要說得到位,只能接著實驗,尋找新的藝術表達法,找到了才算做了藝術家該做的事。(受訪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2017年12月1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藝術是誠實的,也是宿命的” 徐冰個展回望三十年創作》)

展覽開幕那天晚間,藝術家徐冰匆匆來到等候他的人群里。他的習慣一直是布置到展覽前最后一分鐘,然后直接參加開幕活動。親力親為,嚴苛得近乎強迫癥的工作態度,使他看起來總有些風塵仆仆。

“到今年底,整是回國十年。在國外十八年做過無數展覽,但這類大型個展在國內還是第一次。把這些作品放在一起看,它們像大大小小的鏡子,從中能看到自己:原來你是這樣一個人,這樣想事情,這樣工作,當然也露出捉襟見肘之處。原來藝術真的是誠實的,也是宿命的,絕非計劃所得。”

2017年12月1日,徐冰同名個展“徐冰”在武漢合美術館開幕,由馮博一、王曉松策展。這是徐冰在國內舉辦的最大規模的、具有回顧性和專題性的個展,涵蓋他三十年的藝術創作。

策展人馮博一認為,徐冰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又從當代社會現場獲取能量和靈感,進而轉化為具有東方智性的藝術實踐。

“這輩子像是由什么東西在催著走,又像是在找回什么丟了的東西。世界急速的變異,越找線索越多,越發的不清楚,想說又說不清楚的話就越發的多。前人創造的說話的方式,包括自己以前用過的,沒有一個能直接拿來再用的,都已經不是當下要的這種感覺了,只能忙著去找、去試驗新的方式,所以就做了這么多東西。”徐冰在藝術家自述里寫道。

展覽開幕第二天上午,徐冰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談到了他與中國傳統文化、西方當代藝術的關系,以及對過去的反省和對現實的思考。

1999年,因為“原創性、創造能力、個人方向和對社會,尤其在版畫和書法領域中作出重要貢獻的能力”,徐冰被授予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天才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華人。圖為徐冰正在創作《地書》?!兜貢肥切毂?003年持續至今的藝術項目,以搜集來的公共標識為單位編纂成書。與《天書》的“既吸引又阻截人們的閱讀欲望”不同,《地書》則是“誰都可以看懂”。(薛峰/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