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針,還要用嗎
公眾熟知的破傷風針因過敏率偏高,效果維持期短,半個多世紀前就已被不少國家淘汰。
責任編輯:袁端端 實習生 蔣夢筱 姚瓊
在國外,青少年及成人的破傷風預防首選疫苗接種。而在中國,不僅臨床醫生不了解、企業不愿生產,也無相關指南。
(本文首發于2017年12月1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藥師急電南方周末 破傷風針,還要用嗎》)
公眾熟知的破傷風針因過敏率偏高,效果維持期短,半個多世紀前就已被不少國家淘汰。
世衛組織和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指南均規定,首選破傷風疫苗進行預防。但在中國,不僅臨床醫生不了解,企業不愿生產,也無相關指南。
受訪的數位外科醫生、藥師均表示,從臨床經驗來看,破傷風針的實際皮試陽性率遠遠高于官方數據,有的認為達到了一半以上,甚至皮試陰性的病人也會在注射后出現過敏反應。
國家食藥監總局回復稱,現在正在推進破傷風抗毒素的工藝升級,中國的破傷風抗毒素的質量標準已經達到世衛組織指南要求和歐洲藥典標準,符合該質量標準的產品是安全有效的。
2017年11月底,25歲的公務員劉云打了一次破傷風針。約一周之后,她感到3個針口部位的皮膚有點腫、癢。上網一查,劉云發現這是遲發性破傷風針過敏,“網上說還挺普遍的”。
對蔡超來說,這是他在工作中頻繁遇到的難題。這名廣東東莞一家醫院的副主任藥師,經常遇到“能不能打”的糾結。2016年,他所在醫院接診一個外傷患者,按常規處理需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即通常說的破傷風針。做皮試時,病人出現胸悶、全身皮疹等過敏反應。因為有過敏性休克的先例,醫生感到擔心。后來在蔡超的建議下,使用抗生素替代了破傷風針。
有一次蔡超忍不住咨詢了一位臺灣同行,發現臺灣用的是一種破傷風疫苗。
破傷風針,這可能是公眾最為熟知的一種“針”,無論是釘子扎了腳,還是玻璃劃了手,第一反應便是打破傷風針。然而,蔡超發現,中國普遍使用的破傷風針,由于過敏率偏高、效果維持期短,半個多世紀前就已經被不少國家淘汰。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以及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都已制定相關的破傷風預防指南,規定首選破傷風疫苗。而在中國,不僅臨床醫生不了解、企業不愿生產,也缺少相關指南。
2017年11月27日,蔡超致電南方周末,呼吁關注這一久被忽視的醫療問題。南方周末采訪發現,不惟蔡超,醫療界不少有識之士早已在鼓與呼。他們在醫院講課,在網上直播,在醫生和病人之間做調查、做科普,試圖糾正“用破傷風針來預防破傷風”的錯誤觀念。
“關鍵是 醫生不了解”
“破傷風是一種極為嚴重的潛在致命性疾病。”王傳林介紹,作為門診、急診常見的外傷感染性疾病,破傷風桿菌侵入傷口感染后,會出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